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中國藝術市場:與國際接軌,還是建立"中國規則"?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1-16 17:19:45 | 文章來源: 深圳特區報

藝術品投資國際高峰論壇現場。

馮毅收藏的義大利雕塑 《跳舞的弗洛拉和澤甫》

第十五屆北京國際藝術博覽會。 (CFP圖)

由廣東時代傳媒有限公司《收藏·拍賣》雜誌承辦的第二屆藝術品投資國際高峰論壇近日在廣州舉辦,多位嘉賓在會上對市場規則、市場走向等問題各抒己見。但問題的討論並沒有隨著論壇落幕而結束,而是延伸至網路,各大藝術網站和微網志成為“第二論壇”,熱鬧非凡。

中國藝術品市場是應該與國際接軌,還是建立“中國規則”?中國藝術品市場將有何走勢?這些都是人們所關注的。記者採訪了一些專家,擬為雜念叢生的藝術市場找到一條可供參考的路徑。

前景光明,但沿途佈滿荊棘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藝術品市場越來越被世界關注,但中國藝術品市場混亂的問題已經不是第一次被提起。國家藝術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所長、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院長余丁參與撰寫了2012中國藝術品年度報告,在他看來,2012年對火了多年的中國藝術品市場來説是個“減速年”——高價作品的減少以及重要拍賣公司成交額的下降是其主要特徵。“未來2年應該是市場調整期,2013年春拍可能會比2012年要好一點,但也好不到哪去。”余丁在會上表示。

但是他也預測未來的十年,將是中國收藏的“黃金十年”,歐美整個經濟不景氣導致國際藝術品的回流,甚至是國際其他國家藝術品的低價,正好是中國藏家“吃貨”的時候。“中國現在已經有很多的私人藏家開始購買國際藝術品,包括當代藝術和古代藝術。中國藝術品收藏家應該具有國際視野,未來十年國際藝術品的收藏是黃金十年,中國建立的不僅僅是中國,而且是世界的藝術收藏體系。”

雖然前途是樂觀的,但在前行的大道上卻充滿荊棘,那便是“斬不斷、理還亂”的市場秩序。在論壇現場,記者遇到上海大收藏家馮毅,他最得意的一件藏品,便是鉅資購買義大利的國寶級雕塑《跳舞的弗洛拉和澤甫》。但他沒有將雕塑藏在家中,而是將其擺在上海浦東某酒店大堂供人們觀賞。“將其放在公共場合,是因為我覺得美的東西就是要讓人享受的。”馮毅説。在國外,他最感慨的便是美術館中人山人海。“現在中國人主要是對美學這一塊不懂,藝術品市場純粹是炒作賺錢,所以市場才這麼混亂。最後我估計這些人會‘死’一大批。”

“擊鼓傳花,以名代畫”現狀亟須改變

正因為社會對藝術缺乏理解,原本應該作為藝術品市場歸宿的收藏,如今變成了赤裸裸的投資,一切“朝錢看”成了當下藝術市場痛苦的根源。跟馮毅抱有同一想法的還有香港著名藏家葛師科。“不少內地的拍賣行進軍香港時,都諮詢過我的意見。我建議內地的拍賣行到了香港能按照香港的方式來做事,不要把內地的操作方式帶到香港。”

什麼是“內地的操作方式”?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新聞傳播學系主任楊小彥用三個詞為其做了注解:“真話不真,擊鼓傳花,以名代畫。”他告訴記者,他的好些朋友拿藏品去給專家鑒定時發現假話很多,專家缺乏誠信。“不過這個問題不是孤立的,現在市場上都是‘炒家’,究竟還有沒有藏家,我非常懷疑。”而他所見到的普遍情況是,畫家、拍行、藏家等聯手哄抬畫價,如同擊鼓傳花一樣將藏品轉手給下一個投資者,賺到錢就跑。而在目前的市場中,人越出名,畫價越高,所以人人都想著出名,這也助長了市場的歪風。

在西方,完整的藝術市場是由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組合成的,一級市場就是畫廊,它不僅承擔著買家進入投資市場的門檻功能,而且還承擔著普及藝術的功能。但在中國,二級市場(拍賣市場)卻遠遠火過一級市場,以至於廣州、北京等地近年來出現了畫廊倒閉潮。“其實這裡面還是利益作祟,拍賣場上的利益遠遠大於畫廊利益,而混亂的拍賣場恰恰是獲利的最好方式。”楊小彥説。

現狀有沒有可能在改革前沿的廣東出現轉機?余丁透露,他們研究所受委託正在為廣東省做未來5-10年的藝術市場規劃,其中畫廊的振興是一大塊。而目前雅昌等企業也在推動畫廊進行真偽的辨別,藝術家本人做出真偽的鑒定。似乎在這個拍賣市場低迷的季節,一級市場的各方資源開始“反撲”,但結果如何,現在下定論還為時過早。

中國當代藝術

應發出自己的聲音

作為藝術市場的“供貨商”,藝術家群體的命運與市場走向休戚相關。在藝術市場中,當代藝術是最早被炒起來的。香港漢雅軒藝術總監張頌仁在業界被稱為“魔術手”,因為張曉剛、王廣義、方力鈞等最早創造拍賣神話的中國當代藝術家便是經由他們推向國際的。談到他們的經驗,張頌仁説:“我們推出的作品與國際隊伍的文化想像是否合拍,這很重要。”在長期由西方藏家買單的當代藝術圈,這些當代藝術如同一面鏡子反射出中國的歷史、現狀,而這是西方最感興趣的地方。“但是要知道,這些畫家都不是一夜成名的。像2005年,張曉剛的作品突然一下拍賣得很高,那也是他從上世紀90年代初到2005年之間參加了很多國際重要的雙年展展覽,大家認同他,所以這是有積累的。”

但也許,為了討好別人口味而創作的作品終究無法制勝。事實證明,當西方經濟萎靡,各大藏家開始“拋售”藏品時,跟風接手的中國藏家落得“啞巴吃黃連”的下場。隨著中國藏家在國際市場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國的藝術創作也勢必做出回應。“站台中國”是內地少數以推年輕藝術家為目標的藝術機構,去年在香港開設了分“站臺”,向國際推薦中國的藝術新生力量。談到年輕藝術家與前輩的區別時,其負責人孫寧認為,張曉剛等“四大天王”是第一代當代藝術家,他們肩負著“讓世界看到中國”的職責。“而我們作為新生代藝術家,不應該去滿足國際對中國的好奇心,而恰恰要讓他們理解我們在做什麼。下一步我們應該要找到中國當代的文化價值,然後推出去。”如果真如余丁所言,“未來十年將是中國藝術市場的黃金十年”,那麼對於中國藝術家群體來説,未來十年也將會是他們的黃金十年。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