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年末,本該是總結成績的時候,來自藝術品市場的消息卻不容樂觀:拍賣成交額比去年縮水近一半。業內人士紛紛用“問底”、“腰斬”等詞語來形容當下局勢。在連續繁榮三四年後,中國藝術品市場不再有當初剛剛進入“億元時代”的興奮,而是需要一些冷靜的調整。
先從一些具體的收藏領域來看泡沫所在吧。中華民族藝術珍品館館長陳四光從自身擅長領域出發,介紹了傢具、玉石等收藏領域的現狀。首先他提到了金絲楠傢具,認為它就是一種被過度炒作的傢具種類。“它天天上媒體,天天去展覽,標上千萬元高價,的確吸引了許多極速富起來的人。然而,花幾千萬元買一套金絲楠傢具的人,沒幾個不後悔的。”陳四光介紹,雖然許多人都在吹噓金絲楠的“稀缺性”,但實際上它每噸才5萬元。一套要價6000萬元的金絲楠傢具,成本大概才60萬元。何況,一般人很難看出買的金絲楠是不是“摻水楠”,是不是用黃楠、水楠製作的。甚至,有的所謂金絲楠傢具是在表面上貼皮冒充的假貨,只有三五年後才能看出來。“除了真需要,最好別買它來投資。”
再看看黃花梨傢具的情況。海南黃花梨雖經歷過300%至400%的漲幅,但其中風險也不小。陳四光認為,當下流行的黃花梨傢具,器型已與歷史上著名的明清傢具無關,多出自民間。“許多還都是倣舊的,比如,倣一套明代的10個月就行,清代的要7個月,民國的則只要20天就可以交貨。”他舉例,一個號稱明代的八仙桌,標1000萬元,其實成本也就幾十萬元。這還不算,許多黃花梨傢具還是用越南的甚至其他木材冒充的。總之,陳四光認為它的價格已經達到了頂峰,“買了就無法轉給下家,擊鼓傳花的遊戲無法玩下去。”
傢具收藏市場的亂象,也在其他領域出現。不過,有些領域在今年已經顯示出拐點。在玉石市場上,和田玉和翡翠長期處於漲勢,但今年翡翠就出現了一路下滑的趨勢。陳四光認為,這就是“概念”沒得炒了的緣故。“瘋狂的石頭、木頭、茶……消費者逐漸不再相信所謂稀缺的謠言。”除了極為高端的翡翠外,陳四光不看好一般品質的翡翠,他説翡翠的市場價格還沒“見底”。
“關鍵就是沒標準。”陳四光感嘆。例如和田玉,如今就變成不再只是新疆和田所産的玉,南韓、俄羅斯的一些玉也被稱為“和田玉”,這就讓人弄不清標準,導致市場不好流通。
而一些有標準的收藏品,陳四光則提醒消費者認真檢查那些“硬指標”。像鑽石,除了看它的顏色、凈度、切工三個方面,還要看它是否同時具備美國GIA證書和中國寶玉石檢測證書,兩者缺一不可。
實際上,缺乏標準的收藏門類還有很多。有的是像和田玉一樣拿不出標準;有的則是有所謂的標準,但太單一。比如中國收藏市場的寵兒——陶瓷,許多人只看名頭或者説畫工,以此為標準,卻忽略了陶瓷本身的品質。“在畫工之外,胎質、器型其實也很重要,一件陶瓷的白度、硬度、抗壓度、均勻度等指標難道不影響它的藝術效果嗎?”
而在工藝美術品收藏領域,人們只注重它的實物價值,往往忽略了文化元素,更沒去挖掘工藝美學和人文精神價值。陳四光更提到了較少人關注的象牙藝術品。“象牙藝術品從材質的稀缺性上沒得説,全世界的象牙材料都是有限的。此外,會做象牙藝術品的大師也很少,且年事已高。”在工藝美術領域,類似的收藏“冰點”還有很多。如景泰藍藝術品,國家級大師和省市級大師加起來也不過20余位,一件藏品甚至只需1萬元左右就能買到。“就算把所有景泰藍大師的作品買齊,也花不了幾百萬元。”再如黃金藝術品,不會受黃金實物的價格影響。在今年黃金實物價格不穩定的情況下,黃金藝術品的價格已經從每克500元漲到了每克1000元以上。“其實,歷史上就有金章等黃金藝術品,它們都是供奉皇家所用,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
再回到宏觀的藝術品市場上看。今年的藝術市場呈現“一進一齣”的局面:國內一些大牌的藝術品拍賣公司去香港拍賣,而國際一些大公司像蘇富比[微網志]拍賣行則進軍北京。這兩者出現的原因大相徑庭。“國內公司走出去,是因為對內地市場的誠信打了問號。而國外公司走進來,則是因為看重中國這個大市場。不過,再不建立誠信機制,再不確立完善的收藏標準,以後國外公司也會走。”陳四光説道。
“從根本上講,收藏市場的標準是誠信。”陳四光説,如果收藏市場沒有誠信,一夜之間從暴發到暴賠是很容易的。“違背良心可以讓一些人成為暫時的大贏家,但造假販假所帶來的後果卻需要幾代人來糾錯。”陳四光最擔心的是,那些混亂的市場行為,造成的不只是經濟損失,而是對文化傳承的危害。“多少年後,我們或許會讓後人所不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