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藝術品查稅致使拍賣行的京港之爭白熱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7-17 14:29:00 | 文章來源: 中國證券網

因各類媒體哄傳而沸沸颺颺的查稅風波,海關仍未公佈調查結果,而其對中國藝術市場帶來的強烈震動卻在不斷演化:中國嘉德上周發佈消息,將在今年秋拍由其全資子公司在香港開展拍賣業務。在業內人士看來,高額關稅迫使大拍賣公司將其重要業務移至香港,而北京的幾家大拍賣公司都在認真考慮採取跟進措施,這無疑為北京和香港之間亞洲藝術交易中心地位之爭平添了變數。

查稅凸顯高關稅

在圍繞查稅風波的眾多媒體報道中,記者們在揭露一些大機構、大買家逃稅的同時,也對目前國內實行的高額關稅議論紛紛。根據國務院公佈的《關於2012年關稅實施方案的通知》,自2012年起,油畫、粉畫及其他手繪畫原件,雕版畫、印製畫、石印畫的原本,各種材料制的雕塑品原件的進口關稅稅率由12%降至6%(暫行一年)。但實際情況是除了6%的關稅還有17%的增值稅,多種稅費一經累計就會使藝術品進口的綜合稅率偏高。

記者在採訪業內人士時發現,上述關稅在具體執行中還有各種説法。上海收藏家顏明指出,也許是鼓勵中國流失海外的文物藝術品回流,100年前的文物藝術品進口可以不徵關稅,但還有17%的增值稅。他還向記者出示了一份2010年8月25日海關總署的文件,其中有這樣的規定:對旅客攜帶進境的文物、工藝品,如旅客按個人物品申報,應按照“自用、合理數量原則”驗放。超出自用、合理數量的應按一般貨物辦理進口手續。

顏明指出,這樣的文件只是一種政策説明,而海關類似的文件很多,其中所規定的做法往往變來變去,也不能覆蓋實際情況,比如,凡是非貿易少量的自用的藝術品都免征關稅,但問題是一段時間後那些藝術品轉賣了該怎麼辦?他認為應該讓政策更清晰些,也不能單單100年前的文物免稅,拍賣場上近現代書畫中的徐悲鴻、張大千等大師的作品怎麼辦?也應該有一個明確的法律説明。查稅不能一刀切,也不能不利於文物藝術品回流,導致業內人士對政策的困惑。北京收藏家朱紹良則指出,查稅風波反映了地域的不同:北京海關查得比較嚴格,而上海、廣東等地沒那麼嚴格,各地方政府的做法也不同。

拍賣行依賴海外回流

中國文物藝術品的海外回流,是中國藝術市場特有的現象。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中國戰亂頻仍、民生凋敝、國運衰弱,一度面臨民族存亡的考驗,大批文物藝術品因此流失海外。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47個國家的200多家博物館中,有中國文物167萬件。如果按照民間收藏是館藏量10倍的慣例估算,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估計超過1000萬件。

2002年10月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允許民間通過購買、拍賣等多種方式取得文物並依法流通,為這些流失的文物海外回流掃清了法律障礙,而中國藝術品市場不斷上漲的成交價格,則成為海外回流的強勁動力。中國拍賣行業協會會長張延華指出,中國拍賣業發展壯大的20年來,拍賣場成為百年來流散海外的中國文物回流的重要途徑。據不完全統計,通過拍賣回流的海外文物超過10萬餘件,其中,國寶級文物有30多件。

這些國寶級文物藝術品不斷刷新了中國拍賣場上的成交紀錄:1995年北京瀚海推出北宋張先《十咏圖》手卷,被故宮博物院以1980萬元收購;2002年宋代米芾大字作品《研山銘》在中貿聖佳創2990萬元的天價,最終由故宮博物院收藏;2003年中國嘉德拍賣號稱“中國現存最早書法”之一的索靖《出師頌》,被故宮博物院以2200萬元收購;到2009年後,舉凡古代書畫和當代藝術領域的尤倫斯收藏、瓷器雜件的“玫茵堂”收藏、近現代書畫的“梅雲堂”收藏等,都創造了拍賣場上的新天價。

京港之爭白熱化

也許正是高額關稅使拍賣公司海外回流業務難以為繼,而拍賣公司又不願意放棄多年來積累的業務號召力,才使他們下決心突出重圍挺進香港。朱紹良認為,對拍賣公司來説這也是無奈之舉。不過他強調這種趨勢對北京與香港之間的影響:近年來因北京拍賣業崛起而引發的北京與香港的亞洲藝術交易中心的競爭,會因此出現轉折。拍賣公司去香港拍賣,給香港服務業帶去就業機會、稅收和藝術品拍賣的市場份額,還帶動當地旅遊、餐飲與購物等其他行業,吸引國際資金聚集香港。而這些,本來都是應該吸引到北京的。

顏明也指出,查稅使香港免稅的優勢更突出,迫使拍賣公司到香港開分公司,這樣做有利有弊:有利的是能夠培養有國際視野的人才,有利於將來開展國際拍賣業務;弊病是香港營運成本很高,國內拍賣公司到香港開分公司加重了負擔。反過來還削弱了內地拍賣業的集聚效應。目前拍賣公司最難的是拍品徵集,這樣做避開了關稅,可以繼續徵集海外回流藝術品。不過這樣做並沒有解決問題,內地買家在香港買了藝術品後同樣面臨進口關稅的問題,只是把拍賣公司的問題轉嫁到買家手上,最終對整個藝術品市場還是會帶來消極影響。

關稅將帶來長期影響

熟悉國際藝術市場動向的歐洲藝術基金會(TEFAF)中國代表徐曉玲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全球各大藝術品交易中心都離不開低稅率這個基本條件。她在上海剛剛出版了基金會年度市場報告《2011全球藝術品市場回顧——藝術品交易25年》的中文版。這份報告由獨立學者、國際知名的文化經濟學家克萊爾·麥克安德魯博士撰寫。徐曉玲指出,身為歐洲著名的藝術經濟研究所的創始人,麥克安德魯博士是研究稅收政策對藝術市場長期影響的專家,按照她的看法,過去的25年中,藝術品領域的法規和稅費的數量顯著增加並日趨複雜,總體來看限制了某些地區和某些市場板塊跨國貿易的發展。

麥克安德魯的研究結果表明,中國藝術品在過去25年中進出口都有明顯的增長。在1985年時進口的藝術品僅為世界的1%,而到了2010 年,中國的進口藝術品總值佔世界的5%,排在瑞士之後位列世界第四,已經接近1985年的50倍,年均增長23%;而藝術品出口年均增長幅度也達到26%,2010年與1985年相比增長了13倍。報告認為,高額稅費抑制了中國內地藝術品進口的增長,大多數進口藝術品都選擇從稅率較低的香港登陸。報告指出,過去幾十年中紐約和倫敦一直是全球最重要的藝術品貿易中心。免收進口增值稅的政策無疑促進了美國的進口,而較低的進口增值稅稅率則幫助英國擊敗其他歐洲國家,成為歐洲藝術品貿易的中心集散地。而香港特區近年來也在中國藝術品市場走向世界的過程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對此徐曉玲也表示,中國藝術市場快速成長但稅收政策卻未及時調整,給香港一個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有機會成為可以和紐約、倫敦平分秋色的全球藝術品交易中心。

對此,朱紹良表示,中央確定的文化強國的基本國策目前還是口號,要付諸行動還要打破許多條條框框,要對藝術品關稅進行調整。顏明則表示,應該從稅收政策上鼓勵中國藝術品海外回流。拍賣公司的當務之急則是要聯合起來,通過中拍協請有關部門給個明確的政策。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