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書畫鑒定專家張慈生逝世 畢生精力追尋國寶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2-29 09:07:00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

張慈生幾乎把畢生精力都用在了追尋國寶上

國家級書畫鑒定專家張慈生於2012年2月25日在津逝世,享年91歲。

據《天津日報》記者周凡愷2012年2月28日報道,張慈生1921年出生,曾任天津市文物公司研究室主任等職。他14歲師從靳伯聲學習鑒定古代書畫,並得到韓慎先等前輩的教誨,是第一批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張慈生徵集了唐周昉《揮扇仕女圖》、宋徽宗《王濟觀馬圖》、元趙孟頫《北村圖》等稀世珍品,並被博物館收藏。

據《天津青年報》2004年2月11日報道,從上世紀四十年代末開始,張慈生就追蹤溥儀散失在東北的故宮國寶。五十多年來從未間斷,行程近萬里,經他親手從民間追回的國寶多達一百多件。

記者來到張慈生先生家中採訪時,張老拿出了一本厚厚的目錄。據張老介紹,這是他自己整理編寫流失到東北的國寶目錄,裏面記錄著每一件國寶現在的藏身之所。記者翻閱了這本厚厚的目錄,上面的文字都是用毛筆書寫的,按國寶作者姓氏筆畫順序排列,共有150頁,上面記載著664件國寶的簡要情況,有些關於國寶的藏身之處的記載還是空白。張老告訴記者,那些都是在民間尚未發現的國寶。

北京成立同業會天津代理賣古玩

上世紀40年代末,天津古玩市場上出現了一些故宮國寶,讓整個古玩業興奮不已。這批國寶的發現者是長春市金石齋李志甫和古玩商常伯祥、焦序生。由於他們知道這批國寶的來歷,收到幾件手卷後,就帶到北京的琉璃廠,轟動一時。當時許多東北客商來到京津地區,持有手卷待價而沽,眼見著這些國寶的價格從幾十兩黃金迅速飆升到幾百兩黃金,同業之間仍然競購。北京墨寶齋馬寶山、玉池山房馬霽川、文珍齋馮湛如、論文齋靳伯聲等人組織了“八大公司”同業組織。任何地方收購“東北貨”都要作為“八大公司”的“夥貨”,利潤平分,同時約定首先賣給靳伯聲,其他地方一律不收,避免競爭。

當時張慈生在天津的古玩店工作,成為北京某古玩店在天津的代理。從那時起,張慈生就與這批“東北貨”結下了不解之緣。張慈生介紹,當時在天津就曾見到一百餘件故宮國寶,其中著名的國寶有周昉的《揮扇仕女圖》、王希孟《千里江山圖》、趙孟兆頁《水村圖》。

坐著火車去東北孰料故宮有假貨

從關注“東北貨”開始,張慈生就在天津地區尋找國寶線索。他先到天津的旅館和藥店去找東北過來的客商,之所以選擇這兩個地方,是因為經常有東北人到天津來販賣藥材,這些人都要居住在旅館裏。

1950年冬季裏的一天,正在勸業場三樓培生齋書畫店工作的張慈生接待了一位東北來客。那人進屋後,就問張慈生是否有宋元的書畫。張慈生見此人操著一口濃重的東北口音,又問關於宋元的書畫作品,他立刻意識到這位東北客商可能有好東西要賣。張慈生對東北客商説,東北有一批溥儀從故宮帶出去的國寶,不知他是否有這批貨。當時東北客商一愣,忙問張慈生怎麼知道他手中有國寶。張慈生沒有多説,東北客商説自己手中有宋徽宗的《王濟觀馬圖》,張慈生藉口時間太晚了,約他明天再見,回到家裏,張慈生趕忙搜尋故宮流失國寶目錄,目錄中果然有這張畫。轉天,東北客商又來這裡,開價1500元人民幣,並告訴張慈生畫在東北老家,希望張慈生能夠跟他一起去東北。

當時的1500元可不是個小數目,張慈生轉天趕到北京與掌櫃的見面,講明此事,為防止出現意外,張慈生在東北客商走了之後,才從北京坐著特快列車趕赴東北。

雖然已經過去了50多年,張慈生對他第一次去東北的每一個細節都記得非常清晰,這次東北之行給張慈生留下的印象太深了。從北京到瀋陽,從瀋陽到梅河口,再從梅河口轉到臨江,到達臨江時已經是夜裏兩點鐘了。一下火車,嚴冬時節的東北天氣讓張慈生禁不住打了一個冷戰。

坐著雇來的一輛馬車,張慈生開始趕赴鄉下。坐在馬車上,車夫告訴張慈生要不停地活動腿腳,不然到了鄉下,他的腳會凍僵了。就這樣一路顛簸來到鴨綠江邊,當晚住進了一個鄉間小店。第二天,他到了東北客商的店中,那位客商姓王,叫王壽臣。他把自己手中的《王濟觀馬圖》拿出來,張慈生一看,心涼了半截,這幅畫是從故宮出來的不假,但卻不是宋徽宗本人的作品,而是明代人倣的畫,是贗品。

故宮出來的國寶怎麼會是贗品呢?面對記者的提問,張慈生介紹,當時許多皇帝都在民間徵集古玩,聽到誰家有好畫,就讓無償地交出來。每每此時,那些藏有佳作的人家都要請人臨摹一幅畫,然後層層送禮,糊弄皇帝。所以,故宮裏面有一些畫就是明清時期畫家倣的畫。

見到張慈生非常失望,王壽臣告訴他,在他親家的手中,還有一幅好東西,是趙孟頫的《水村圖》。聽到有這幅畫,張慈生又打起精神來,但王壽臣藉口他親家出門了,讓張慈生以後再來買。在返回天津的途中,張慈生又到瀋陽的古玩市場轉了一圈,購了一幅明代的國畫回到天津。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