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最誇張,只有更誇張。
藝術品造假新聞早已屢見不鮮,不過,最近有關贗品的兩則新聞,還是讓國人瞠目結舌。
首先是北京商人謝根榮找人自製“金縷玉衣”,被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楊伯達等5名頂級鑒定專家評估成“值24億元”,憑此騙貸6億多元。
緊接著,北京九歌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10年6月在春拍中,以7000多萬元人民幣拍出的徐悲鴻名為《人體蔣碧微女士》油畫,被曝出係中央美院一個學生的課堂習作。
消息很雷人,給人的第一感覺是不敢置信,但它們偏偏都是事實。
藝術品市場利潤十分驚人,很多東西往往兩年就升值一倍,這也刺激民間收藏越來越火。不過,經過幾十年發展,好東西如今基本都已經“名花有主”,面對龐大的市場需求,贗品自然越來越猖獗,已經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他們有完整的“産業鏈”,産銷一條龍;他們有成熟的造假技術,甚至能騙過高科技檢測手段;他們能請頂級專家出鑒定證書,指鹿為馬;他們能把作品送出國門,“鍍金”後變成“回流品”……
如今,造假在某些地方已經形成産業。比如,河南洛陽專門有人倣北朝的陶器,按照這個時期的風格、紋飾,拉坯制罐,燒制好後,便將其埋進豬圈內腐蝕。陜西倣青銅器和竹簡,甘肅倣春秋玉器,遼寧專倣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玉器,杭州倣良渚文化玉器,都已經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
但凡玩收藏,估計找不出多少沒吃過贗品虧的。本人10年前,花7000元錢買過一件范揚國畫,後被認定是贗品,錢也就打了水漂,如果是真跡,如今市場價大約15萬元。中國目前大約有7000多萬人在玩收藏,一些人花了幾百萬甚至上千萬,最後發現藏品全是贗品,類似事件屢見不鮮。
行業內比較一致的看法是,收藏市場可能九成是贗品。君不見,各地“鑒寶”活動不絕,但有幾人拿的是真寶貝呢?幾千件作品,最後發現真的往往只有幾百件,而且多為價值不高。不過,一個破瓷瓶可以拍到上百萬,一張爛畫能被賣出千萬價,藝術品價格暴漲和撿漏的誘惑,還是使人們前赴後繼地進入這個圈子。
讓人驚心的是,一些高倣藝術品,連專家也莫辨真假。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一直把長沙窯大執壺當作鎮館“壺王”,杭州市政府更是曾獎勵“壺王”捐贈者1500萬元,但是最近在中央電視臺被質疑為贗品。
更驚心的故事發生在1994年,轟動一時的“北魏陶俑事件”,讓幾家國家文物單位丟盡面子。當年,在北京潘家園古玩交易市場發現一批北魏時期的陶俑後,中國歷史博物館和故宮耗資超百萬,進行了“搶救性”收購。結果,古玩交易市場上的北魏陶俑仍源源不斷,最後警方介入調查,發現它們都出自河南洛陽南石山村,都是新製造的贗品。
造假手段之高明,連專家都難以識破,更何況普通人呢?藝術品造假,真可謂讓投資者步步驚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