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高陽
藝術品份額化再次引起關注,這一次不是天津,而是香港,這又會是一場充滿泡沫的盛宴嗎?
首創藝術衍生品開發分紅
10月12日,香港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發佈臨時停牌公告稱,該公司發售的首只藝術品份額“春華秋實”從10月10日發售以來連續三個交易日收盤價格漲幅達到交易中心規定的漲幅限制,根據《香港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藝術品份額發售與交易規則》,交易中心在13日上午開盤前對其實施臨時停牌一小時。
該只藝術品份額于9月30日通過系統發售200萬份,其中藝術品持有人保留40萬份,向會員投資者發售160萬份,份額發售單價為1.5港元。
對於該藝術品份額的預期收益情況,交易中心表示,該藝術品雖已獲得藝術品著作權人的授權許可,但包括藝術衍生品設計、生産、銷售在內的上市藝術品開發工作剛剛開始,目前尚不能給出明確的收益預期。交易中心公告稱,該藝術品在發售上市時的鑒定評估報告裏,給出的專業評估價值折合成港幣約為340萬~420萬港元,2011年度該藝術品的投保保額為200萬港元。
據交易中心網站最新收盤數據,該藝術品份額總市值達到778萬港元,總流通市值為622.4萬港元,份額平均單價為3.89港元。由此可見,較發售份額單價1.5港元相比,累計漲幅已達159%。
交易中心相關資訊顯示,與內地文交所的“博傻式”份額交易逐漸步入窘境不同,該中心首創的藝術衍生品開發分紅給了藝術品投資一個嶄新的理念,預期中的現金流收益或將成為除藝術品自身升值外的最大價格推手。
對此,交易中心對藝術品份額的理論價格模型也做了進一步解釋,在交易中心上市的藝術品份額的價格將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份額對應的藝術品本身的市場價格:比如一件藝術品在上市的時候按照保險價值被拆分成200萬份份額,當它的市場價格為300萬港元時,每份份額對應的價格即為1.5港元;另一部分是藝術品孳息分紅的貼現值:比如一件拆分成200萬份的藝術品,假設其每年的展覽、租賃、藝術衍生品銷售收益固定為50萬港元,按5%的市場利率(貼現率)計算,其孳息貼現值就是50萬/5%=1000萬港元,每份份額對應的價格即為5港元。以上兩項相加即為該藝術品份額的理論價格(1.5+5=6.5港元)。
“文交所亂象”再現香港?
上述模型遭到了業內人士的質疑。一位從事藝術品投資工作的業內人士對上述藝術品孳息貼現這部分不太看好,該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展覽、租賃這方面的收益達不到這麼高。”
此外,當該人士了解到短時間內該藝術品份額漲幅達到159%時,他表示,“天津文交所的那些人分散到了各地文交所,不排除他們進入香港這家機構的可能。”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香港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並非官方機構或者具有官方背景,而是一傢俬人公司。該交易中心並未受香港證監會的監管,也沒有領取相關的由監管機構核發的牌照。
據香港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網站介紹,該機構成立於2011年5月,是香港地區首家從事藝術品份額交易並深入上市藝術品開發經營的專業機構。該交易中心由華人財團出資組建,並由多位港、臺及內地藝術界和金融界的專業人士組成專家團隊,負責交易中心的日常運營與管理。
此前出現的天津文交所“藝術品股票”的亂象,給藝術品證券化敲響了警鐘,份額化模式也引起業內廣泛討論與爭議。
9月底,在北京邦文當代藝術投資有限公司主辦的“未來藏家計劃”啟動儀式暨《藝術收藏投資的70個問題》新書發佈會上,該公司研究部總監趙孝萱表示,按照證券化的方式做藝術品份額化是存在問題和風險的。趙孝萱不主張藝術品份額化交易是一個純金融性的行為,她認為應該是藝術品一、二級市場的補充。
各地文交所一哄而上
文交所是文化藝術品交易所的簡稱,所從事的創新業務主要是文化藝術品的“份額化”,即以對文化藝術品實物嚴格的鑒定、評估、託管和保險等程式為前提,發行並上市交易拆分化的、非實物的藝術品份額合約。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藝術品保值增值功能凸顯,消費、投資需求日益增長。據最新統計,2011年上半年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成交額為428.42億元,同比增長112.71%。2010年中國藝術品市場總成交額超過500億元,佔全球藝術品銷售額的33%,居全球第一。
與此同時,藝術品信託、文化投資基金等與藝術品投資相關的衍生金融工具如雨後春筍般活躍起來。據統計,自2009年6月上海市政府批准設立上海文化産權交易所以來,截至2011年6月30日,全國已有18家“文交所”掛牌成立。在藝術品市場繁榮發展的同時,市場投資出現過熱現象,尤其是藝術品份額化交易的火爆和瘋狂炒作令人堪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