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中國收藏三大亂象:白丁多 贗品多 太浮躁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4-19 08:45:40 | 文章來源: 新華網

“白丁多”“贗品多”“太浮躁”——專家直陳中國收藏三大亂象

 

新華網4月18日電 “虧大了”“心痛得要命”“被騙了幾十年”……當被鑒寶專家告知自己手中幾十年的藏品竟是贗品時,不少收藏愛好者邊搖頭邊扼腕嘆息。

4月16日至17日,在北京陶瓷藝術館舉行的“2011閩龍春季鑒寶、尋寶、賽寶大型系列交流會”上,中國文物學會文物鑒定委員會副會長張寧等權威專家大聲疾呼,當前中國收藏市場存在“白丁多”“假貨多”“太浮躁”三大亂象,收藏者切記端正收藏心態、普及文物常識,以防上當受騙。

近30件藏品僅6件“真貨”

交流會上,來自陶瓷、書畫、雜項等領域的鑒寶專家對收藏愛好者的藏品進行現場鑒定、價值評估。

北京藏友姚女士小心翼翼地打開藏品盒,本想讓專家為珍藏多年的縮口雙耳官窯“掌眼”,沒想到鑒定結果令她大失所望。

“這是件贗品,沒收藏價值,頂多值200塊。它底部雖有燒制的‘官’字,看似是官窯標誌,但古代真官窯一般不帶‘官’字,很多藏友太迷信瓷器背後的燒字兒,屢屢上當受騙。”張寧説,“另外,假官窯雖釉面很亮,但發的是‘賊光’,而真官窯因年代久遠,其釉面只會發‘普光’。”

來自太原的白先生幾年前花數千元買下一件“明朝瓷器”,他試探著問張寧:“這可是我家的寶貝,得值不少錢吧!”

張寧看後回答:“頂多值300塊。不過只要你自己喜歡,就藏著玩玩。你這瓷器也就和你的年齡差不多大(白先生30多歲)。”他提醒現場藏友,收藏需要理性,要有正常的收藏心態。

第一次參加鑒寶的吳先生帶來他珍藏多年的鄭板橋畫作--“竹石”。師從啟功先生的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孔晨在鑒定後説:“您這是花多少錢買的?400塊?”

吳先生聽後兩眼發直,愣了半天后才緩過神來:“這畫兒可是我花七八千塊買的啊!您看這畫還有不少蟲子咬過的小孔呢。”

孔晨當場把畫捲起,結果顯示,所有的蟲孔並不重合。“很多倣古假畫的表面有很多小孔,看似係蟲子咬痕、年代久遠,實際是造假者用針隨意扎的,欺騙性很強。只有當畫被捲起後所有小孔吻合成為一個孔,蟲孔才有可能為真。”

在當日張寧所鑒定的近30件藏品中,只有6件為真。而孔晨所鑒定的10件藏品也鮮有“真貨”。

浮躁、扭曲的收藏心態致贗品大行其道

面對眾多上當的藏友,現場的鑒寶專家也不無痛心。張寧等專家認為,當前中國收藏有三大亂象:

一是雖然收藏隊伍激增,但其中多為“白丁”,而且不具備收藏條件、基本知識和眼力,甚至連自己藏品的名稱都叫不出來。

二是贗品氾濫。“文物不能再生,當代市場哪有這麼多‘真貨’讓藏友把玩?假如有100個人都聲稱自己擁有一件文物,頂多有一個為真,其餘99個全是假的。”

三是不少藏友浮躁、扭曲的收藏心態給文物造假者提供了機會和市場,致使贗品大行其道。很多人抱著投機和僥倖的心態搞收藏:所謂投機,就是低價買進,爆炒後高價出手;所謂僥倖,即買一百件文物,寧可99件為假也不怕,只要有一件為真就行。即使買到真品,也有藏友不知如何把玩,認識不到其內在價值,僅僅為財富而收藏、為“高價”而收藏,失去了收藏本位。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專家對記者説,還有一部分收藏家和鑒定家,專門收藏贗品,但憑藉自己已有的權威地位將其鑒定為“真貨”。一些拍賣公司也按圖索驥,根據這些權威專家編寫的教科書照本宣科地當作真品拍賣,以牟巨利。這對中國的收藏市場破壞巨大。

端正收藏心態、普及文物常識

“很多收藏愛好者一上來就問我自己的藏品值多少錢,好像錢才是衡量文物價值的唯一標準。”孔晨説,“藏品珍貴的是其文化內涵,收藏是一種修身養性的行為,如果僅僅以投資為目的就失去了收藏的本意。因此,藏友首先要端正心態。”

“面對收藏市場的亂象,收藏愛好者更需要普及文物常識,多通過鑒寶活動與專家面對面交流,在鑒寶中學習。”首都博物館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楊寶傑説。

“雖然我們的鑒定結果讓很多藏友非常失望,感覺虧大了,但早虧比晚虧好。”張寧説,“我們要讓他們知道錯在哪、為何為假、注意些啥,這樣今後才能不買或少買贗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