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宮廷藝術:中國新富的尖峰對決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2-19 16:28:02 | 文章來源: 華夏時報

宮廷藝術品 資料圖片
 

拍賣業兩大巨頭蘇富比和佳士得,向來是世界藝術品拍賣的風向標,而近年來香港佳士得、蘇富比中國藝術品的快速激增,就釋放出一個非常強烈的資訊:香港藝術品市場的重心已轉向中國藝術品,其中中國的宮廷藝術更成為中國新富階層競逐的熱門領地。

緣起香港佳士得

説到中國的宮廷藝術品,一般人想起的是明清等朝代的皇家用品,但其實被皇室成員喜歡、欣賞,或和皇室沾親帶故的東西都有資格進入“宮廷”之列。

資料顯示,2010年10月5日至8日,香港蘇富比6個中國藝術品拍場,總共拍出了2.09億美元的天價,而此前的9月中旬,紐約佳士得、蘇富比的拍賣總額才區區7300萬美元。

從當時整個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來看,眾多中國買家對皇家器物表現出狂熱的追捧。在10月7日的拍賣中,乾隆時期的書法家張照的一幅卷軸《張照草書韓愈石鼓歌》,就因為乾隆皇帝在卷軸扉頁上題了“瑰辭神筆”四個字,蓋了33個印章,不僅有幸拿到了宮廷拍品的入場券,並拍出了700萬美元的天價。而1985年,這個卷軸在紐約的拍出價是1.1萬美元。

北京永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專家部門主管戴岱表示,“宮廷藝術”這個概念是上世紀90年代香港佳士得率先提出的,為的是把宮廷藝術和普通的拍品進行剝離。而其深層原因是當時台灣市場的興起,“而很多台灣買家無論是從文化角度還是對拍品的認識,都不那麼深透。因為在此之前,拍賣公司一般都只開設藏家專場,或是瓷器專場、雜項專場。而‘宮廷’這個概念則把瓷器和雜項融合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既迎合了國人對帝王的崇拜心理,也更容易被買家認識和接受。畢竟宮廷藝術集合了那個時代最好的材料、最好的工匠、最好的構思,代表了當時最好的工藝水準。”

至於香港佳士得為什麼能首開“宮廷藝術”先河,戴岱説,那是源於蘇富比和佳士得兩大巨頭在香港跑馬圈地般的競爭。1970年代,蘇富比就已進駐香港,而佳士得則在1980年代才姍姍來遲。其時,蘇富比不僅佔據先天優勢,且專業性也很強,以瓷器為主。此情狀迫使香港佳士得當時的掌門人林華田出奇制勝,將瓷器、雜項、書畫全抽離出來,做成一個“宮廷”的華麗包裝。而這個包裝一直沿襲至今,目前佳士得的宮廷專場和保利的宮廷夜場都涵蓋了書畫作品。

採訪中,戴岱表示:“在1996年香港佳士得推出宮廷專場的10年後,中國內地的保利、嘉德開始做宮廷夜場,宮廷藝術熱由此被進一步推高,接受度也更廣了。而內地的宮廷藝術熱也是從書畫開始的,後來又有了很多專場,比如礦石專場。宮廷藝術也因此成為內地拍賣公司的王牌,效果非常好,因為拍品品質好,大家也比較關注。”

“宮廷”是一個品牌

宮廷藝術屢屢拍出天價,既引來大量喝彩也招致種種質疑。那些在過去20年裏,決不可能拍出10萬美元的拍品,現在卻登堂入室,一步邁上了千萬美元的天價。最著名的例子就是2010年10月7日,香港蘇富比的著名拍品“乾隆帝禦寶交龍鈕白玉璽”。儘管業界表示,這件玉璽從藝術品的角度看沒有太多可書之處,和乾隆時期許多上品好玉更無法相提並論,但它卻最終拍出了1560萬美元的天價。而它早在1997年12月2日在倫敦蘇富比露面時,拍價僅4.2萬美元。

戴岱表示,近年來的宮廷熱緣于內地市場的興起。2003年後,內地市場首先熱起來的是書畫作品,比如《石渠寶笈》著錄的古代書畫,價格更呈瘋漲趨勢。“比如嘉德的宮廷夜場,如果有書畫,一定是《石渠寶笈》著錄的。”戴岱介紹,《石渠寶笈》是清朝乾隆、嘉慶時期對宮廷書畫做的一個編目,當時出了三本,《石渠寶笈》、《石渠寶笈二編》、《石渠寶笈三編》,把當時所有的宮廷書畫都做了編目,且都蓋有“石渠寶笈”的印章和皇帝的印章,成為宮廷收藏品。目前“石渠寶笈”的拍品價格一般都在千萬或是上億。

而業界對於《石渠寶笈》的質疑其實也一直存在。2009年8月,“玥寶齋”負責人郭慶祥就曾對它進行炮轟,“《石渠寶笈》在我看來就是庸俗的皇家收藏,是以乾隆本人對繪畫的認識來判斷好壞,進行個人獨裁式的決定。他在那些作品上蓋滿印章,嚴格地説是破壞了作品……”

但所有的質疑都不能降低人們對宮廷藝術的熱度。知名書畫鑒定專家金運昌曾開玩笑説,一個《石渠寶笈》至少值500萬,也就是説如果一幅畫原本值100萬,那麼這幅畫就至少能賣到600萬。

戴岱認為,這其中的重要原因在於,宮廷藝術已經成為一個品牌,“就比如齊白石、張大千,有的東西過億了,但那些並不算精品的作品價也很高。宮廷藝術和它是一個道理,就是一個品牌概念。”

是一個持久的熱點

戴岱表示,宮廷藝術品會是今後一個持久的收藏拍賣熱點,“因為這些東西本身的品質、品級、關注度,都是拍品裏最高的。另外,很多東西的來源都被政府和民間關注,比較能出效果。”

而且由於宮廷藝術品品類的特殊性,今後會成為市場的一個主流。“因為一個概念的推出,到今天的成熟,會吸引世界各地很多藏品的注入,再流回國內。”戴岱説,目前宮廷藝術品最大的買家是富裕階層的中國人,“很多國人買宮廷藝術品,一是因為喜歡和關注,另外也有民族和愛國情緒的加入,很多早年間被中國人賣出去的東西,近些年又被中國人陸續買回。”而海外蘇富比、佳士得在匯集流散的中國文物後,卻往往成為中國文物回流的轉机地,“所以很多國內的拍品都有蘇富比、佳士得的拍賣記錄。”

而藝術品流動的速度也在加快。“以前藝術品的流動速度一般是5年,後來是3年,現在大概只有1年,像保利、嘉德的一些書錄中,也會提到以前的拍賣記錄,比如《平安帖》在嘉德的宮廷藝術品中,就記載了它整個的流傳過程。”

其中原因,戴岱認為在於投資行為的增強,“在內地買藝術品主要是為了投資,另外就是企業開辦博物館用,可能很短時間就出手了,有主動的,也有被動的,比如籌措資金等原因。”

目前,國內從事藝術品投資的人很多,因為藝術品的穩定和增長是建立在經濟的穩定和增長之上的,而且是建立在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的期待上的。從歷史上看,中國藝術品的三次高峰都伴隨著一個新興市場的興起,第一次是1910到1940年代,那時美國成為全球經濟強國,很多投資家進入藝術品領域,中國藝術品又非常吸引西方目光,所以造就第一次中國藝術品的高峰。“我們現在買回來的很多藝術品,就是那時候賣出去的,比如大威德瓶。很多藏家還保存著當時的購買發票,一些發票還是1920年代的。”第二次高峰是1970到1990年代,那時日本經濟崛起,日本和中國台灣是當時最大的買方市場。第三次高峰便是2003年後的中國內地市場。所以目前的宮廷藝術品熱,實際上是內地市場成長的結果。

相對而言,中國人搶購宮廷藝術品,對於西方藝術商卻不是什麼好消息。一是國際市場上的中國藝術品會相對減少,另外,目前中國內地已有了文物保護法,很多入境藝術品不能再出境,這也意味著今後大量中國藝術品將留存中國,從而推高國際市場上中國藝術品的價格,而這種效應也必然傳導至中國藝術品的國內市場,從而進一步推高其國內價格。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