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現在的拍賣市場不光有投資還有消費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2-15 19:11:51 | 文章來源: 都市快報

昨日結束的西泠印社秋季拍賣以總成交額10.8億、92%的成交率創造了歷年單季的最好成績,《竹石鴛鴦(芙蓉鴛鴦圖)》拍出1.187億,標誌著又一個破億紀錄的誕生。不過對於西泠印社的董事、鑒賞家胡西林來説,紀錄不是重要的:“藝術品不光是價格問題,高價的産生有很多的偶然因素。參與拍賣可以是收藏,消費,也可以是投資,但是別拿吃飯的錢來買藝術品。”

破億的關鍵點

得有幾個超級買家碰在一起

如果説不久前嘉德、保利拍賣的過億拍品都是古代作品的話(王羲之的《平安帖》為東晉,保利秋拍上的《漢宮秋賦圖》、古琴年代都是宋朝),那麼徐悲鴻的《巴人汲水圖》1.7億元(瀚海秋拍創造的記錄)、八大山人的《竹石鴛鴦》(明末清初)1.187億元成交就多少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了——不是古代的一樣那麼值錢麼?

“藝術品的價值不能以時間來衡量,歷史價值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不是唯一的因素。”胡西林説:“造成高價的偶然因素有很多,拿徐悲鴻來説,他的作品很多,創下紀錄的並不一定是最好的作品,但是如果有幾個超級買家碰到了一起,都想買同一件作品的話,那麼就很可能産生紀錄。”

破億的背後

每季都有200個左右的新面孔出現

如果套用TVB的俗套情節,那時的拍賣,拍的不是那貨,而是富豪的面子。而現實中,加入拍賣市場的富豪越來越多,大大小小都有。

上周的北京保利拍賣上,超級買傢俬下説著參與海外拍賣的事情,不少人都感覺價格已經超出了自己能夠承受的範圍,“跑那麼遠什麼都買不回來,乾脆不去。”水漲船高的成交價甚至催生了“瓷器愛國主義”這樣的説法。

也有一些不信邪的,結果就是被殘酷的現實扇了一個響亮的耳光:“有一次,我有個朋友看中了一件瓷器。興衝衝拿了一個億去香港佳士得參加拍賣,結果那件瓷器拍到了兩個多億。”胡西林舉的這個例子,是很具代表性的,不過他認為這很正常,藝術市場是跟著經濟走的,中國的整體經濟一直處於上升的狀況,西泠印社的賣場上從去年開始,幾乎每一季都會有200個左右的新面孔出現。“今年我們沒有統計過,不過如果去看登記資料的話,估計也差不多是這個數字。”

與入行較早的藝術愛好者“空手而返”相反,剛入拍賣市場的新人們卻買得不亦樂乎。昨天下午,西泠印社茶具專場裏,一個操著溫州口音的年輕人在拍得了一件價值14萬的筒式爐之後,很興奮地給朋友打電話:“沒有多少人搶,16日,上海,就是後天,帶十萬去吧。”

採訪時,胡西林接了一個電話,聊完之後就説:“這是一個身家幾十億的收藏家,昨天買下了一件兩百多萬的作品,但是另外一個朋友看中了,因為來得晚沒趕上,所以私下要他轉讓,聊了之後,三百萬左右成交。”

破億催生的市場

酒啊什麼的都拿來拍 可拍的東西越來越多

隨著收藏熱的興起,各種各樣東西都在拍賣場上涌現了出來。 在西泠秋拍的專場上,1958年土陶瓶茅臺以145.6萬元的成交價創下了國內拍場上茅臺酒的最高紀錄,時大彬制圈鈕壺以1344萬創造紫砂壺的拍賣紀錄。

“樓市前途未卜,股市不穩定,大家都會想到其他的投資方式,而藝術品市場在這樣的背景下自然會受到重視。”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陸鏡清介紹説,今年秋拍和以往最大的變化除了規模,就是新專場的設立,繼前幾年推出印章、硯臺、供石等文房系列專場後,今年又進一步延伸到奢侈品領域,而酒是今年收藏領域的主角之一:“即使有著上億元的記錄不斷産生,藝術市場相對於其他的投資來説,總體規模還是很小。”

11月在杭州舉辦的“第二屆中國藝術品收藏與鑒賞高峰論壇”上,西泠印社藝術品鑒定評估中心和摩根士丹利、杭州工商信託投資有限公司等就藝術品投資的方式進行過討論,通過基金籌募來進行藝術品買賣,從而達到盈利目的的“基金式”投資成為了投資機構熱議的模式。

對各種資本進入藝術投資,胡西林的反應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以投資為目的。現在很多人把買藝術品的行為當做純粹的投資行為,但實際情況不是這樣。拍賣一樣是可以以消費為目的的。紅酒、白酒、普洱茶這些都是被買去喝掉的。”胡西林説:“在酒拍賣之前,很多人問我,這個酒有什麼好拍的。如果單純的作為商品的話,那麼這個問題就值得商榷,但是在這樣的商品背後還是有文化意義的。1958年的時候,糧食都不夠吃,買酒是要憑票的。中國白酒代表的不僅僅是商品,更是記錄了一個時代的文化背景和變化。”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