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油畫市場板塊,涵蓋民國時期走上畫壇的第一代、第二代油畫家。目前,他們在“中國油畫家總成交額排名”前50位中佔16席,在前100位中佔24席,分別達總量的1/3、1/4(見表01)。從代係和活動地區,可將其分為以徐悲鴻為代表的“大陸早期畫家”、以趙無極為代表的“海外華人畫家”、以吳冠中為代表的“大陸意象畫家”三個群落。分述如下:
一.徐悲鴻與“大陸早期畫家群落”
老油畫市場板塊中,第一代畫家最多。第一代畫家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他們在民國初期求學海外,大多回國辦學、積極引進西畫。在“中國油畫家總成交額排名”前50位中,第一代畫家佔11席,分別為:留法的顏文樑、徐悲鴻、潘玉良、林風眠、常玉、吳大羽,留日的陳澄波、關良、廖繼春,留美的朱沅芷,另有上海美專的創辦者劉海粟。第一代油畫家中,以“民國畫壇三重臣”徐悲鴻、劉海粟、林風眠的影響最大。他們不僅分別執掌民國最著名的三所美術學校:北平藝專、上海藝專、杭州藝專,而且新中國成立後,繼續在大陸從事創作和美術教育,對新中國美術影響深遠。目前,在留守大陸的第一代油畫家中,“三重臣”的市場認可度最高,尤以徐悲鴻的地位最為顯著。
徐悲鴻1939年作珍妮小姐畫像 136.5×98cm
徐悲鴻對中國美術的貢獻,是引進和發揚了“現實主義”。
1916年,徐悲鴻在“明智大學”任教,得康有為賞識,在其支援下赴日本研習繪畫。回國後,他又被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聘為“北大畫法研究會”導師。當時的新文化運動中,改良中國畫的呼聲高漲。康有為力推五代兩宋繪畫的形似之作,蔡元培則建議中國畫家“採用西洋畫布景實寫之佳”、“用科學方法以入美術”。深受二者影響的徐悲鴻,以寫實為至高理想,主張“畫之目的曰惟妙惟肖”、“作物必須憑實寫”。他1919-1927年旅歐期間,刻意回避法國流行的現代派藝術,只關注學院中的寫實風格和歷史畫。他向著名學院寫實畫家達仰·布弗萊求教多年,獲得了高超的寫實技藝,成為第一代油畫家中的佼佼者。他1925年在上海舉辦個展時,康有為稱其:“精深華妙,隱秀雄奇,獨步中國,無以為偶”。
徐悲鴻1927年回國的創作,具有強烈的現實精神。
他作于1928-1930年的《田橫五百士》,借田橫“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氣節,抨擊媚外求榮者。他作于1931-1933年的《徯我後》,以窮苦百姓在大旱荒年渴望雲霓,反映國破家亡時人民的焦灼。兩畫一起高懸于中央大學禮堂,有人密報當局説他影射政府、蠱惑人心,他得知後大笑道:“這正是我作畫的目的!”抗戰期間,徐悲鴻作品的現實意義更強。他1940年在印度國際大學所作油畫《愚公移山》,是用古老傳説鼓舞人民的抗戰鬥志。徐悲鴻的“寫實主義”,因為與民主救亡運動相呼應,成為1930年代後畫壇的主流。
徐悲鴻的多件高價油畫,即完成于留學和抗戰期間。前者包括以5388萬港元成交的1924年作《奴隸與獅》,後者包括以7200萬港元成交的1939年作《放下你的鞭子》、以2496萬港元成交的1939年作《珍妮小姐畫像》、以3300萬元成交的1940年作《愚公移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