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國家出臺行業標準 今後藝術品拍賣要擠水分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7-28 13:42:22 | 文章來源: 遼寧日報

核心提示

伴隨著文物藝術品市場熱度的持續走高,曾經令大眾陌生的文物藝術品拍賣活動更頻繁地走近了收藏愛好者。那一聲聲落槌,不但敲擊出了文物藝術品的經濟價值,也在傳遞著收藏者對藝術的巨大熱情。

記者了解到,從我省文物藝術品拍賣第一槌落下至今,已經整整過去了15年。

在這15年裏,我省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發展得如何?通過這一平臺,收藏者又收穫到了什麼呢?曾經“有點亂”的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怎樣才能走上規範之路?

持續升溫

國內拍品連破億元關

什麼樣文物藝術品的經濟價值可以以億元計?藝術品能拍出這樣的天價,如果倒退10年,恐怕人們連想都不敢想。但如今,這樣震撼人心的拍賣大場面卻在接連發生——

2009年10月18日,在清乾隆宮廷紀實繪畫作品——徐揚的《平定西域獻俘禮圖》手卷專場拍賣會上,這幅起拍價為7800萬元的作品,經過一番激烈競拍角逐後,最終竟以1.334億元成交,刷新了中國繪畫拍賣成交額的世界紀錄。

僅相隔一個多月,11月22日,在北京保利國際拍賣公司舉辦的“比利時尤倫斯夫婦藏中國古代及近現代書畫專場拍賣”中,明代畫家吳彬的人物畫《十八應真圖卷》再次刷新紀錄,最終以1.691億元的價格成交。

一天后,也就是11月23日,中國嘉德2009秋拍“宋元明清法書墨跡專場”中,《朱熹、張景修等宋元名賢題徐常侍篆書之跡》經過競價,最後以1.008億元成交,這個成交價格竟然高出拍前估價的60多倍。

打破億元大關的還有“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曾鞏的書法作品《局事帖》,成交價為1.086億元……

這些文物藝術品的巨大藝術魅力和價值在拍賣會上得到了生動的體現。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近年來,曾經陌生的文物藝術品拍賣活動於民間正逐漸升溫。

在我省,文物藝術品拍賣活動也越來越活躍,最近就有幾場大型拍賣會接連舉行。記者注意到,在我省舉行的這些藝術品拍賣會上,拍品的種類非常豐富,包括書畫、陶瓷、玉器、傢具等等。

全國拍賣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遼寧省拍賣行業協會副會長劉志堅向記者介紹説:“從1995年瀋陽市拍賣行落下我省文物藝術品拍賣第一槌到現在,全省參與文物藝術品拍賣的拍賣行已經增加到了5家。”

亟需規範

施行首部行業標準意義重大

拍賣,即以公開競價的形式,將特定物品或財産權轉讓給最高應價者的買賣方式。

作為拍賣活動中的一個種類,我國的文物藝術品拍賣活動始於1993年。在近20年的時間裏,文物藝術品拍賣的影響力正在逐步擴大。

但不可否認,一直以來,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也廣受詬病,存在許多亂象,可以説是亟待規範。

正如一場及時雨,今年7月1日我國開始實施《文物藝術品拍賣規程》,為改變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現狀提供了難得契機。

這是我國拍賣業出臺的第一部行業標準。這部《規程》從2007年開始起草,到正式出臺用了3年的時間。

作為我省唯一一位全國拍賣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劉志堅曾經參與了《文物藝術品拍賣規程》的起草與修改工作。

他介紹説,《文物藝術品拍賣規程》結合文物藝術品的拍賣實踐,對拍賣程式中拍賣標的徵集、鑒定與審核、保管、拍賣委託、拍賣圖錄的製作、拍賣會的實施、拍賣結算、爭議解決途徑、拍賣檔案的管理等主要環節都作出了詳細規定,以便於拍賣企業直接依據該標準開展經營活動,維護各方的合法權益。

他認為,該《規程》的出臺,將有助於提高拍賣企業的整體管理水準,防範經營風險,保護相關交易人的合法權益,推動文物藝術品拍賣活動逐漸走上規範化、標準化之路,從而推動行業整體得到健康發展。

比如,《規程》規定:拍賣標的徵集,一般包括常年徵集和定向徵集兩種方式,文物拍賣標的徵集應遵守國家有關文物拍賣標的範圍的規定,並與本企業的文物拍賣資質相符。

鑒定與審核程式為:委託拍賣合同簽訂前,拍賣人應對徵集的拍賣標的進行初步鑒定,根據鑒定結果決定是否接受委託。委託拍賣合同簽訂後,拍賣人認為需要對拍賣標的作進一步鑒定的,可依法進行鑒定。拍賣標的鑒定結論與委託拍賣合同載明的拍賣標的不相符的,拍賣人有權要求變更或者解除合同。拍賣人應依法將擬上拍的文物拍賣標的報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審核,並依據審核意見確定是否上拍。對未通過審核的拍賣標的,拍賣人應告知委託人,並與其解除該標的的委託拍賣合同。

《規程》還以附錄形式提供了委託拍賣合同、競買協議、委託競投授權書、成交確認書等4項重要的法律文書範本,為相關當事各方提供了依據。

警惕風險

收藏愛好者參拍務必謹慎

幾年前,在“遼寧當代名家美術作品展及拍賣會”的預展現場,來此觀畫的著名畫家宋雨桂語出驚人:“署我名的這些畫是假的,趕緊撤下來。”

其實,在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拍到假貨的事情時有發生。鑒賞藝術品是門很複雜的學問,有時候拍賣行“不知假而拍假”也難以避免。如果收藏者對文物鑒定一竅不通,只靠別人或所謂的專家來“掌眼”,那麼就很容易上當受騙,花大價錢卻買回假貨。

在文物藝術品拍賣行業,也有一條“慣例”:藝術品拍賣,不保真偽。在拍賣會現場,競拍者會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拍品的真偽由個人鑒定。

應該説,目前藝術品市場上還有很多“水分”,業內人士建議,收藏有風險,投資文物藝術品一定要謹慎。收藏者最好把收藏只當做一種愛好、一種情趣,而不要將其視為賺錢的工具。

對話“遼寧文物藝術品拍賣第一人”

“拍賣對文化歷史傳承的作用不可低估”

人物:劉志堅

遼寧文物藝術品拍賣第一槌是在1995年9月16日落下的。那次藝術品拍賣會上,一共拍賣了150多幅清代及現代的中國字畫,拍賣成交總額為154萬元。

劉志堅就是那次拍賣會的組織者,當時他是瀋陽市拍賣行的副總經理。此後他被稱為“遼寧藝術品拍賣第一人”。

記者:1995年時國家還未出臺拍賣法,當時拍賣是怎樣組織的?

劉志堅(以下簡稱“劉”):1993年,全國文物藝術品拍賣落下了第一槌,我省晚了兩年,但在全國起步還算是早的。可以説,組織那次拍賣會,是受全國文物藝術品拍賣潮流的影響,拍賣人的熱情和渴望一下就迸發出來了。

記者:對第一次文物藝術品拍賣會,社會反響如何?

劉:上世紀90年代時,人們對藝術品拍賣這個領域還非常陌生。但是,第一次拍賣會會前宣傳得比較好,現場非常火爆。

記者:結果如何?

劉:説實話,我們事先認為能成交50萬元就非常不錯了,結果拍出了154萬元。

記者:那次拍賣會之後,人們對於文物藝術品拍賣在認識上有了怎樣的變化?

劉:應該説,那次拍賣會推動了瀋陽市乃至全省文物藝術品拍賣的進程,引領很多人邁進了藝術品收藏的行列,那次拍賣會在我省拍賣市場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之一。

記者:你怎樣評價遼沈地區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的現狀?

劉:我認為在市場的培育上與北京、上海等地還有很大差距,對市場挖掘的深度也有待提高。

記者:文物藝術品拍賣活動有哪些積極意義?

劉:通過拍賣活動,可以拓寬文物藝術品收藏的渠道,使更多有價值的藝術品得到很好的收藏。文物藝術品拍賣對歷史、對文化傳承所起的作用絕對不能低估。比如説近幾年,拍賣活動使得一些曾流失海外的文物開始向國內回流,這顯然對更好地保護我們的傳統文化很有意義。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