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藝術市場”那點事兒:盛極而衰 元氣大傷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2-25 13:34:51 | 文章來源: 新民週刊

盛極而衰

2008年金融危機來襲,在一片對市場唱衰聲中秋拍開槌,油畫及當代藝術板塊成交總額僅為2007年成交總額的36.09%,跌回3年前的水準。

泡沫擠破,當代藝術市場在“跌跌不休”的道路上愈行愈遠。

2009年香港蘇富比秋拍的作品成交價排行榜上,張曉剛典型風格的《同志系列》,成交價為854萬港元,相比之前的作品拍賣紀錄,價格已經回到2006年秋拍的價格。在2007、2008年作品價格漲到上千萬的劉野,他的《L的肖像》也回到了2006年的價位。

“金融危機以後,企業資金鏈緊張,一些拆借公司資金做藝術投資的高管或者企業家,開始拋售藝術品。另外,一些投機者被股市套牢,沒有閒錢再去‘愛好’藝術。”藝術顧問史詩説。而介入中國當代藝術較早的歐美藏家,如法伯、尤倫斯夫婦、羅根夫婦、薩奇等早已低調拋售藏品。朱其認為,相比歐洲同期的畫家,中國當代藝術水準參差,這幾年呈明顯下降,沒有新的藝術流派出現,只是一味重復生産。“西方對中國當代藝術評價的高峰已經過去。”

“泡沫雖然擠了不少,但目前的當代藝術價格起碼要再跌20%才合理。”在一片“回暖”聲中,朱其依舊是“語出驚人”。他表示,這幾年當代藝術“批量生産”,供遠大於求,而市場消化能力卻有限:歐美藏家收手,中國投機者買漲不買跌,只剩下新興的東南亞藏家還在孜孜不倦地追捧中國當代藝術,“他們在重復中國的輪迴,只懂追捧《喀布爾的女人》之類充滿裝飾意味的作品。”

盛極而衰,經過一輪資本洗禮,當代藝術市場元氣大傷,只留下了一群荷包豐厚的投機客,一堆流水線上生産的“藝術品”,以及一連串對行業道德規範的拷問。

遊戲規則

於是,有人指“資本”為攪亂當代藝術的“元兇”,股市也好,樓市也罷,凡是資本出沒之處,必然泡沫扎堆,引發多米諾骨牌式的連鎖混亂。然而,資本並非無往而不勝,在“遊戲規則”健全的地方,它的發揮有限。

一個制度體系不完善的市場,就像一個心智尚未成熟的兒童,幾乎沒有自衛能力,致使資本長驅直入。利益鋪路,道德讓道,對藝術的熱情暫且擱置。

在歐美成熟的藝術市場,藝術家作品交給畫廊代理,收藏家再去畫廊買作品,形成一級市場;藝術傢具有一定影響後,拍賣行向藏家徵集作品拍賣,形成二級市場。畫廊,拍賣行和藝術家應該各司其職,專業而有距離地交往。而朱其感到,中國的情形是,這三者總是同穿一條褲子。“在國外,如果別人看到你和拍賣行的人一起吃飯,會質疑你的專業信譽。”而勞倫斯發現拍賣行和畫廊的“友誼”在中國很普遍。“有許多的拍賣公司到畫廊來徵集作品,但是我刻意和他們保持距離。”擁有歐洲式的嚴謹,勞倫斯堅持認為,拍賣行拍出的應是七八年前,已有歷史定論的作品。他甚至和客戶簽署幾年不可出售協議,“如果你今天買回來,明天送去拍賣會賣掉,很容易産生泡沫。”

在市場最瘋狂的幾年,有些藝術家作品動輒拍出上百萬,而同類畫作在香格納仍挂10萬,於是所有人聞風前來搶購,勞倫斯不得不停止出售,僅供參觀。

“他做得很專業。”曾和勞倫斯在一個院子裏開畫廊的史詩評價,這在業內是個中肯的意見,也許解釋了為什麼許多畫廊“來了又走了”,而香格納從酒店走廊發展到上海三個空間和北京一個空間。

然而,個別畫廊的自律並非保障藝術市場正常發展的根本之道,杜絕整個行業的“貓膩”仍要靠“遊戲規則”。朱其表示,“在歐美,畫家或是畫廊直接找拍賣行,職業聲譽就毀了,但中國的一、二級市場合二為一。一切以拍賣行為中心,拍賣行又沒有法制監管,可以隨意操縱價格。”

也許這個市場有很多需要做的,比如增補《拍賣法》,完善藝術理論研究,統一作品的藝術史地位和市場地位,但史詩感嘆:“真正心疼當代藝術是最容易,也是最難的。”

   上一頁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