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藝術精品與藝術市場的關係分析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1-30 20:58:13 | 文章來源: 美術報

本文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編號:09BG066)中國公眾藝術消費現狀研究課題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組負責人為浙江大學景乃權副教授,成員是丁凡老師、馬健老師、宋慧文老師、程曉玲老師、賀雷、莫盛良、李黎黎、姚國峰。本課題旨在通過對藝術創作群體,藝術消費群體以及連接兩者的藝術市場仲介組織的調研,更好地滿足和引導公眾藝術消費需求,努力促進和活躍多元藝術創作,積極探索中國藝術市場健康發展的道路,切實營造有利於“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大環境,從而更好地弘揚文化主旋律,增強民族自信心,提高文化軟實力。

在中國當代藝術問題中,藝術和市場的關係一直備受關注。根據對藝術工作者的調研,我們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絕大多數的藝術工作者對藝術市場表現出又愛又恨的矛盾態度。一方面他們希望市場能很好的發掘他們自身的優秀作品,另一方面又害怕市場過度地介入會使藝術本身迷失創作方向。事實上,藝術市場本身具備著天使和魔鬼的雙重特性。通過進一步的分析,我們發現藝術工作者對藝術市場的矛盾心理主要反映在市場對藝術精品的創作和價值發現兩個方面的影響。

眾所週知,藝術精品的多寡不僅説明瞭一國文化藝術強盛與否,而且很大程度上代表著國家是否繁榮,民族是否昌盛。在世界歷史上有很多燦爛的文明,古希臘、古羅馬、古埃及和古巴比倫等,當現代人提起它們的時候,首先想到的不是他們經濟、軍事的強大,而是它們文化的繁榮。優秀的文化會代代相傳,而作為文化凝練的藝術精品更是成了其最重要的時代標誌。

可見,樹立精品意識,不斷創作出藝術精品,並賦予藝術精品應有的藝術地位和經濟地位是一個國家藝術市場成熟與否的重要標誌。在調查中,之所以有這麼多的藝術工作者對藝術市場又愛又恨,原因就在於目前我國的藝術市場還無法給我國藝術精品創作提供肥沃的土壤和公正、有效的評價體系。因此,弄清楚藝術精品和藝術市場的關係有利於我們更好地了解藝術精品的創作和評判過程,更快地建立起規範化的藝術市場運作。

藝術市場對藝術精品創作和評判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在西方藝術史上,藝術市場以教皇和教堂、教會,國王、貴族和宮廷,家族和社會團體所組成的贊助人和贊助團體為中心,他們所處的社會地位,所秉承的意識形態,所崇尚的審美趣味,決定了藝術家的創作傾向,並通過題材、主題、形式和風格體現和展示出來。古代的中國大體亦如此。現代,隨著以博物館為中心的美術展示、收藏、研究制度以及以畫廊為中心組織起來的藝術市場的建立,徹底地改變了藝術家與藝術市場的關係。藝術不再由皇室、貴族等少數人享受,而是變成了大眾可以接受和欣賞的對象。同時,藝術家不再直面贊助人,他們與藝術收藏和藝術接受通過由畫廊、批評家、傳媒和藝術刊物等組成的龐大的藝術仲介進行聯繫。藝術家的創作具有更加獨立和自由的空間。同樣,現代藝術市場的建立使得對於藝術作品的評判不再局限于宮廷、貴族等少數人,而是更多地受到公眾和仲介機構的影響。因此,藝術市場的出現對藝術的獨立自由創作,特別是藝術精品的出現具有巨大的作用。

但是,藝術市場的不規範發展也會讓眾多的仲介機構和個人因為物質利益而誘導和影響藝術家,讓藝術家創作最容易被大眾接受,最容易獲得物質利益的作品。誠然,純粹以物質利益為目的的創作可以保障藝術家的生存並給藝術家更大的發展空間,但是流行的、大眾喜聞樂見的作品也往往只是具備了偽真、偽善、偽美的娛樂功能,不足以成精品。同樣,那些只有少數人欣賞的所謂“陽春白雪”有可能具備更多的成為精品的條件,但是由於作品不易接受又制約了創作者的物質收入,甚至無法保障基本的生存條件,從而促使創作者轉行或者純粹以物質利益為導向。因此,不規範的市場發展容易破壞藝術精品創作的土壤。

藝術市場的規範化運作需要很長的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一方面要積極促進市場的規範化管理,另一方面要深刻認識藝術市場對藝術精品創作的影響和價值誤判的可能性。在世界藝術史上,曾經有很多流行的作品成為了經典,如大仲馬的小説,也有很多不為人知的作品成了傳世之作,如梵谷的畫。因此,在公平、有效的作品評價體系建立之前,我們應該以開放的心態看待中國時下流行的與不流行的藝術作品,給它們展示自己和宣傳自己的機會。時下的中國,藝術收藏和投資者越來越多,也有金融機構推出了相應的藝術理財産品,但是,無論是收藏也好,投資也罷,只有真正的藝術精品才是值得永久珍藏的。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