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比較喜歡用墨色反映好且厚實的紙,皮紙就符合這個標準。據考證,傅抱石用的皮紙,抗戰前後多是貴州、四川産的“土紙”。因此,作畫用紙對鑒定傅抱石的作品真假很關鍵。
傅抱石喜歡用較厚實的紙張,是因為這種的紙才“吃得消”他獨特的用筆方式:下筆重,速度快,猛刷猛掃,反覆加工等。傅抱石用的部分紙張厚度如同托裱的鏡片,而且皮紙較厚,比較容易揭開,可一分為二,乃至一分為三。這類紙張尺幅都不很大,且沒有一定的尺寸規範,顯然都産自民間作坊。傅抱石曾利用皮紙的這一特性,畫完之後將作品一揭為二,這樣,上面的一層原作便産生了一種特別明快、水淋的感覺。有時傅抱石會把第二層也加工成畫。我們有時在某些畫冊上看到兩張幾乎一模一樣的傅抱石作品,只是墨色感覺相異,就屬這種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這種“揭紙”情況之外,傅抱石畫中造型和筆墨幾乎完全一樣的人物是不存在的,山、水、樹、石部分的“克隆”則更不可能。此外,在對傅抱石畫作進行鑒定時,切不可輕信印章和款識。專家提醒,目前照相製版的印章以手工加蓋後已無法鑒定真偽。經常用印章的書畫家都有體會:一方印章,即便是真品,因用印時的手法、環境、襯墊、時間不同都可能印出不盡相同的印跡,所以即便在照相製版技術應用前,印章對鑒別作品來説也只能是個參考。特別對窮款(很少的落款)或題識不多的款書,收藏者在鑒定時要十分小心才行,如傅抱石在上世紀40年代前後喜用的篆書款就被很多造假者模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