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 熱點關注 > 藝術市場

質疑蘇富比“天價”玉璽真偽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1-16 00:37:57 | 文章來源: 美術報

 

 

 

 

編者按:倫敦蘇富比拍賣行于11月4日拍賣乾隆“八徴耄念之寶”禦寶交龍鈕和田青玉璽(起拍價達60萬英鎊),以折合人民幣4000萬元左右拍出。此事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網上的討論也十分熱烈,但討論大多圍繞此物是中國遺失的文物是否該在蘇富比拍賣等焦點。江蘇省書畫鑒定小組專家李路平先生通過對放大的玉璽圖片的細微觀察,則從拍賣物的真偽角度入手,以自己的觀點對這方“八徴耄念之寶”乾隆玉璽提出了質疑。刊登此文意在作為學術爭鳴,以饗讀者。

日前,倫敦蘇富比拍賣乾隆“八徵耄念之寶”和田青玉璽成為熱門話題,牽動國人的心。民眾關心的是此印回歸,然而當筆者看到高清圖片後,冷靜地從玉璽的鈕制、玉質的優劣、印文篆刻等方面,比勘辨偽鑒定為倣品,自古真偽尤同冰炭,真者自真,偽者自偽,不可同日而語,茲論述如下:

清代乾隆時玉器製作在歷史上達到了高峰,從乾隆二十五年後,更進入了玉器史上的鼎盛期,而在玉器質地的選料上,都是由新疆大吏蒐羅開採頂級的上品而充貢內廷。從秦始皇開和氏璧鐫刻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傳國玉璽”便知,製作玉璽是重中之重,因寓意著皇權的象徵,對於玉料質地極為考究,清宮歷史檔案記載很多關於製作玉璽料的選配詳盡,如乾隆禦批:山料玉一塊,重十三斤,做交龍寶一方,“所其無逸”,見方三寸五分,高二寸六分。可知皇帝玉璽成品都很規整,幾乎做到玉璽無筋、無柳、無瑕,用於製作玉璽都為最好的“肉質”,開料與玉璽製成的比率很低,原料的浪費極大,為的就是選料的純靜,以美玉良工來確保玉璽的精美度,而此次拍賣的乾隆“八徵耄念之寶”青玉璽,目鑒便知玉質上有大片的柳絮紋(圖一)。玉質當屬普通青玉料,皇家玉璽是不會選這種檔次的玉料製作的,從故宮長期成立在珍寶館的二十五璽及《明清帝後寶璽》圖冊中大量的實拍圖片比較而知,此“八徵耄念之寶”青玉璽玉質呈黯淡不自然的呆板,當把圖片放大分析,局部似浸了污油的斑漬,入眼一股渾濁之氣,有著色澤過嫩的燥氣,並無經過200多年的潤澤的包漿,即便與這幾年拍場上所拍出的皇家用印相比都黯然失色,此種人為的做舊包漿,不同於玉質有機物混衍的鈣化,很不自然,如交龍的面部鼻、口等處尤為明顯(圖二)。

乾隆雅好書畫印章,在位60餘年令內廷造辦處製作達1800余方璽印。數量超過其他幾位皇帝的總和。而:“八徵耄念之寶”的內容重復刻製達37方,幾乎每方印乾隆都親力親為,在清宮的存檔中有大量關於製作璽印的禦批,如找某人刻、某人篆書印面文字、某印的大小、質地,甚至某印的刻工深淺都極詳盡。就像江寧織造府製作雲錦一樣,玉璽的製作幾乎都交工藝精良的“蘇州織造”承做,一般由書法家篆好璽印文字,刻好木質的樣品,開好玉料再由乾隆欽點後方可送到蘇州照樣製作,工藝流程相當嚴密,此次拍賣乾隆青玉料 “八徵耄念之寶”即為《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一印(文物出版社,253頁),此印的採樣即出自宋徽宗《柳鴉蘆雁圖》,與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帝後璽印譜》第六冊一(乾隆卷二131頁)印“八徵耄念之寶”是吻合的(圖三),當把此次拍賣的印放大精密對比即可發現其中的差異達十多處(見附圖四的圈點,當然我排除了光影的折射),之所以用以上文字綜述工藝流程的嚴格,用意在於印面篆書文字的標準是有據可依的,文字的形態、結構、篆書筆畫在印面上是以刀帶筆,以表現出鐵筆的風韻。拍賣的“八徵耄念之寶”印,因製作的工手對線條的起筆收筆、弧度拿捏不精確,原印的“徵”字的“ ”部有所區別,顯得死板。如原印“念”字的心部是直豎,而倣印出現了斜勢。“八”字的起筆是略圓而不是方頭等,仿製者不懂篆法無法表現書法的書寫線條。當然現在電腦刻製是不會出現有任何差異的。此次拍賣的“八徵耄念之寶”的印面印泥痕跡很重,似乎是歷經了二百年的無數次鈴蓋後留下的朱跡,而恰恰因為這點露出了仿製的馬腳。乾隆用印泥是福州貢奉的“八寶印泥”,每次用璽後必清洗乾淨,每年要封存數日,陳設于交泰殿香案,高香水果供奉,大臣們跪拜敬香。從現存大量玉璽可窺其門徑,印面的朱跡似有似無,乾淨整潔,而印泥的色澤也並非如此次拍賣的“八徵耄念之寶”滯呆而輕浮,原印印漬老成而鮮活。

交龍是青代帝王印鈕型制等級最高的,無論王公貴族或民間仿製將被滅門九族,而交龍鈕大抵有一定的型制,顯出龍權的威嚴而不怒,端莊而嚴肅。與其他交龍鈕型制比較,此次拍賣,“八徵耄念之寶”印龍爪、頭部紋飾雕工疲弱而少章法、刀法。龍的發紋不上衝,火焰紋並不上揚,龍爪粗野乏力,沒有抓力,缺乏動感,似走獸類臥伏在地面一般,龍脊拱沿處造型用刀並不乾淨表現無弧勢,顯出臃腫、毫無生氣,因造型力度沒把握好,鼻部中軸整塊竟不居眼、口正中,電腦圖片放大後細審看到門牙和邊牙竟上下鋸裂(圖五),此應為機雕出了差錯留下的殘缺,龍的形狀與面部表情可憎,毫無龍威,粗糙得像磚雕,更無皇家氣度。

更令人大噱的是拍賣玉璽煞有介事地配了個底座,“以舊充好”,以示此玉璽大有來歷。作偽者殊不知清宮玉璽多附黃綬帶(配綬帶寓意長壽,也是使用方便),並承之以紫檀木寶匣。大部分寶匣並加以雕工或描金,以彰顯出寶物的尊貴與皇家氣象。

綜上所述,通過目鑒比較五審之後即可定論,蘇富比拍賣“天價”青玉璽為偽作,“皮之不存,毛將附焉”。如對一件文物沒有“辨偽”的過程,忽略了其關鍵所在,其一切文物價值,經濟價值,藝術價值的討論顯然都是多餘的!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相關文章
· 爭議玉璽,以4000萬元人民幣拍出
· 清乾隆“八徵耄念之寶”玉璽亮相倫敦蘇富比
· “清宮散佚書畫國寶特展”講述國寶軼事
· "民間國寶"不遜館藏 9日將舉行義賣捐給殘聯
· 國寶頻流失文保制度還漏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