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國寶頻流失文保制度還漏洞多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3-15 15:10:31 | 文章來源: 每日電訊

  中國流失的國寶頻頻在國外被拍賣的事件,在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中成為焦點話題。全國政協委員、江西省政協副主席陳清華説:「我們亟須思考的是,現行的文物保護制度還有多少漏洞?還會不會形成新的珍貴文物流失事件?」

  代表委員們認為,在社會經濟形勢發生巨大變化的今天,固守原有的文物管理體制已經不合時宜。當前最緊迫的任務是,讓交易量巨大的地下文物市場浮出水面,把文物從「升值道具」還原為藝術瑰寶,狠狠打擊走私、盜墓等犯罪行徑。

  讓「地下交易」浮出水面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陳清華委員遞交了一份提案:建議國家儘快建立文物産權交易所。「我的建議如果能夠被採納,就可以把文物的交易從地下變為地上。國家可以對交易文物登記造冊,建立‘文物身份證’。這種合法但又有約束的交易,甚至可能引發流失海外的文物回歸交易。」

  反觀中國現行的文物保護制度,陳清華説,一方面,大量珍貴文物通過非法渠道流向海外,政府通過多種渠道追討,花錢不少,效果不大;另一方面,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的經費不足,考古隊幹不過盜墓隊,一些藏在「深閨」的文物遭受氧化、受潮、老鼠之害。「國家文物的拍賣所得和民間文物拍賣的佣金,要用來設立文物保護基金,支援新的考古發掘。」

  國家設立場所進行文物買賣,會不會加劇文物流失的局面?面對這種疑問,與陳清華持相同觀點的全國人大代表、民建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張兆安説,設立文物産權交易所的前提是建立嚴格的文物分級管理制度。

  收藏價值觀亟待糾偏

  一些代表委員指出,近年來國內出現文物熱、收藏熱,但是相應的管理手段沒有跟上,導致文物市場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同時,很多人單純地將收藏文物作為投資手段,缺乏愛國熱情和捐贈引導,價值觀亟待糾偏。

  張兆安代表説,為迎合民間出現的收藏熱,各類「鑒寶」節目充斥熒屏,許多節目為提高收視率,只熱衷於講文物價錢,不挖掘其文化底蘊與歷史價值,一定程度上是「煽風點火」誤導觀眾,給非法交易者提供線索。例如,有節目以某地為專題介紹墓葬文物,結果在當地引發盜墓現象。

  一些代表委員説,近年來民間出現了收藏文物的風氣,但很多人僅僅是把文物看成是投資賺錢的工具。結果,一些好容易從國外搜尋回來的文物,在「升值」出手後又流失到海外。與國外相比,中國亟待提高全民族的文物保護意識,鼓勵民間收藏者的捐贈熱情。

  讓專業「文物警察」出手

  陳清華擔心的另一件事是,起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盜掘、走私珍貴文物的風潮,在國家有關部門的大力打擊下雖有所收斂,但在一些地方、領域仍然比較猖獗。

  全國館藏文物、寺廟文物及田野石刻被盜案件攀升,許多文物考古新發現也被盜掘。一些犯罪團夥越來越專業,作案手段越來越先進,甚至繪製了專業的「藏寶圖」,盜竊、倒賣、走私文物者已經形成了分工明確的「一條龍」體系。

  來自文物大市的全國人大代表、洛陽市市長郭洪昌説,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起,中國在陜西、山西、河南等文物重點保護地區設立專門的文物公安機關,取得明顯成效。他建議,國家要增強「文物警察」專業隊伍的力量,專門負責打擊盜竊文物、盜掘古墓和走私文物的犯罪活動。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