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 熱點關注 > 藝術市場

新買家vs策展人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1-02 17:24:29 | 文章來源: 上海證券報

最近,“新買家”成為一個熱門話題。上期本報專訪,香港蘇富比亞洲當代藝術的負責人林家如談到了他們最近兩季大拍出現了“新買家”的動向,還特地強調其中許多是內地買家。這期本報專訪中,北京保利執行董事趙旭也談到了“新買家”,還透露了他們的長期客戶因為“偶然的原因”成為香港蘇富比的“新買家”的內幕,似乎證實了林家如指出的動向。

其實,本報對“新買家”的報道可以追溯到今年春拍,北京匡時的總經理董國強首先在接受記者專訪時提到了那些“新買家”。只是當時他們痛下殺手的還僅限于中國傳統水墨與經典油畫作品,因為中國當代藝術的市場形勢在那時還不明朗,許多“新買家”對其還是採取觀望態度。現在,經過今年春拍與上半年的巴塞爾博覽會,再到前不久圓滿落幕的香港蘇富比秋拍,“新買家”似乎已不再觀望,他們大手筆殺入當代藝術,使市場發出了明確的反轉信號。趙旭還表示,隨著“新買家”的介入,當代藝術的市場重心也會轉移到中國內地來。

值得注意的是,“新買家”的出現一方面使藝術市場人氣回升,進入新一輪市場景氣週期,但也表明當下的藝術市場仍然是一個資金推動型的市場。有心人不難看出,“新買家”雖然從入場時機而言很有冒險精神,但他們所選擇的投資對象卻如林家如所指出的是“藍籌股”,也就是名頭大、價格昂貴的“經典”。這種在傳統繪畫與經典油畫中屢試不爽的做法,在當代藝術領域卻未必靠得住。因為當代藝術尚未經過時間的淘汰,變數太大,風險太高。

新買家固然有錢,可以出高價,也可以為市場帶進來許多熱錢,但對付當代藝術,光有錢卻還是遠遠不夠的。這就引來了眾多策展人。如果説“新買家”的武器是資本,那麼,策展人的武器則是學術。眼下,那些策展人也紛紛揮動學術之劍聞雞起舞了:前不久,一度偃旗息鼓的北京佩斯畫廊就大張旗鼓地舉辦了張曉剛的新個展;與其同時,俞可在中央美院美術館策劃了“2009全球藝術收藏論壇”的特展《碰撞》;此刻,兼有策展人與當代藝術史專家身份的呂澎,也出面組織了一個工作量僅次於全國美展的。

人們自然要問,做學術就離不開錢,而錢也離不開學術的支撐,新買家與策展人會不會好好合作一把呢?這不是利益共用的大好事嗎?問題是,學術要和資本爭奪話語權,但在利益面前又往往作繞指柔,喪失了獨立性與價值。呂澎説能預見藝術新動向的當代藝術家總是少數,其實,能創造學術價值的策展人與能名利雙收的新買家同樣也是少數。不過,新買家畢竟砸進了真金實銀,策展人也畢竟拿出了一個精心準備的文本,循著他們努力的軌跡,也許能幫你找到真理和利潤。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相關文章
· Frieze博覽會銷售唱好 但買家更積極要求折扣
· 買家為啥購入藝術品 更多人會介入藝術市場
· 海外藏家狂拋 國內買家猛接
——國內藝拍上演多空搏殺
· 新買家大量涌現:中國書畫火爆
· 油畫市場:買家口味的確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