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 熱點關注 > 藝術市場

梳理中國水墨歷史脈絡 “西風東變”專拍關注20世紀“海歸”大師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1-01 23:10:54 | 文章來源: 上海證券報 邱家和

方人定 水到渠成

徐悲鴻 峨眉古寺

以藏家珍藏或以作品樣式主題組織專場拍賣或者專題拍賣,近年來在拍賣場上已經習以為常,説明拍賣行對市場風氣可謂從善如流。不過,中國嘉德今年秋拍卻推出了一個別出心裁的命題專拍:“西風東變——特立獨行的二十世紀中國水墨先行者”專場。專場蒐羅徐悲鴻、林風眠、吳冠中、劉海粟等20世紀中國美術史上著名的“海歸”藝術家的水墨佳作,試圖借此指導藏家把握中國水墨現代化轉型的歷史脈絡。

拍場追蹤

中國嘉德推出命題性專拍“西風東變”

嘉德今年秋拍的書畫部分,除了常規專場外有一個“西風東變——特立獨行的二十世紀中國水墨先行者”特別引人注目。這個專題以留學法國的徐悲鴻、林風眠、吳冠中,留學比利時的吳作人,留學日本的高劍父、朱屺瞻、關良、傅抱石、丁衍庸以及兩位無固定留學經歷,而個人經歷及創作深受影響的劉海粟和方人定等十一位畫家為主線,通過他們的水墨畫創作和個人的藝術理念,來回顧西風東漸時他們對於水墨畫的變革和改造,希望籍此幫助藏家深入地梳理中國水墨現代轉型的歷史脈絡。

在肇始於19世紀末的出洋取經的“留學潮”中,就出現了對西方美術的學習和引進,由此開始直到新中國建國,一代代學子留學歸來,涌現了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顏文樑、高劍父、關良等一代大師。他們不僅讓油畫、雕塑等西洋美術畫種在中國落地生根,還引入了現代美術教育,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在中國傳統水墨領域中別開生面,帶來了中國繪畫傳統千年未遇之大變局。

林風眠強調“中西融合”,他試圖以西方現代藝術的觀念來切入中國繪畫,在淡化了傳統筆墨觀念的同時,卻開啟了對於諸如形式、材料以及視覺性的關注,成為了中國畫向現代轉型的重要例證;吳作人的創作往往以大寫意的筆法筆觸來勾勒出豪放的氣勢,講求筆墨的變化與趣味,又借助濃淡不同的墨色來表現動物的軀幹和體積,融會了西畫的寫實功底;傅抱石將傳統中國畫的有限題材內容拓展為“建設新貌”、“革命歷史紀念地”、“祖國山河”、“毛澤東詩意”等,大大拓寬了傳統中國畫的審美領域,將傳統筆墨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將清新的生活氣息與靈動的筆墨氣韻相融會,將民族傳統畫法與西畫的色彩、構圖、透視相相容的獨特面貌;吳冠中強調藝術與社會之間、藝術家與審美對象之間必須通過形式的提煉與昇華,從而表達出藝術家對於自然的審美敏感和對於藝術的形式敏感,他在東西方之間探求某種智慧的均衡,頑強探索個性化、現代化、民族化的中國藝術新方向。

學者點評

華天雪:大師之“變”利弊互現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近現代美術研究室主任華天雪,是近現代中國美術史的博士。她承認20世紀“海歸”大師的水墨創作給中國水墨畫壇帶來了巨變,但對他們的創作成就卻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抱著科學救國的宗旨

她首先指出,中國近現代水墨發展有個背景,那就是中國要民族自救,要與西方抗衡,要自強,如康有為等人認為,西方的強是因為他們科學發達,所以要學西方的科學,在美術領域就體現為寫實,要改造中國畫。

她表示,這些出國留學的藝術家,有的出去前畫過水墨,有的出去後才開始畫,如林風眠。他們抱著共同的目的:改良中國畫。如高劍父,去日本前先去了澳門,看到非常寫實的西畫,就有了以此改造中國畫的想法。他們都在尋找什麼東西可以借用,要借鑒西方的方法,目的就是改造中國畫。

回國後帶來巨變

她還不是,他們回國後開辦新式美術教育,帶回來新的教育體制,改變了中國畫傳統的師徒授受的方式,也使傳統的技法、畫理等受到衝擊。在他們新建的學校裏,學生學焦點透視、學人體解剖、進行寫生訓練等,使中國畫家的知識結構發生變化,其影響是根本性的,對當時的中國畫壇衝擊很大。

變革結果利弊互現

她表示,當時的中國畫壇可分為兩大類:傳統型與中西融合型。那些海歸藝術家的水墨創作屬於後者,是古典中國的變異型態,呈現最豐富的面貌與多元取向,至今仍佔主流地位。他們帶來的變化,好處是引發藝術家自由創作,帶來主題、題材、材料、技法等方面的創新;弊端是中國畫邊界變得模糊,消解了中國畫的特點,對特定技巧放鬆了,如出現了不講究筆墨的吳冠中、蔡小松等。

她強調,如果缺乏中西兩方面的深入造詣,那些海歸大師所倡導的變革就不會成功。她認為僅此一例的成功是林風眠與徐悲鴻,前者是西體中用,後者是中體西用,但都能上升到精神、審美的層面。而其他藝術家的藝術成就都有待商討。

1   2   下一頁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