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 熱點關注 > 藝術市場

盛世收藏 混亂的起步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0-08 17:29:12 | 文章來源: 新財富

中國價值的發現與提升

在2002-2007年的當代藝術品熱潮中,亞洲藝術家貢獻不菲,尤以中國藝術家為甚。對於中國當代藝術家近年來的風生水起,有人認為是借勢攀升—全球藝術品市場,尤其是當代藝術品成為買家瘋搶的對象。但不容忽視的是,在發現與提升中國當代藝術品價值的過程中,手握全球藝術品拍賣市場73%成交額的兩大拍賣巨頭牢牢掌握了定價權,將大量的中國當代藝術品推向海外。這不禁讓人聯想到2000年前後,一批中國優質企業赴海外低價IPO,在海外完成價值發現再返回國內市場的過程。也許,這是“中國資産”的一種宿命。

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當代藝術作品開始走出國門,但處於無人賞識的尷尬境地。至2004年,絕大多數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價格還以十萬計,但已明顯出現加速上升的苗頭,從2005年開始,開始了爆發性成長(《新財富》,以藝術品投資中國未來,2006.7)。到2007年,作品價格超過百萬美元的35位當代藝術家中,中國藝術家佔據了15席。

2006年3月,張曉剛的作品在紐約蘇富比首場亞洲當代藝術品專拍上亮相,《血緣系列:同志120號》以97.92萬美元(約合810萬元)成交,不僅比估價高出2倍多,同時也成為中國當代藝術品中首個“百萬寶貝”。而在2006年初,其作品的普遍估值都在30萬元左右。其後,張曉剛的作品在國內拍賣行從估值到成交額都有了質的飛躍。2006年6月,在北京保利和北京誠軒舉行的兩場拍賣中,張曉剛三幅作品中有兩幅的估值超過百萬元,作品《戴紅領巾的女孩》以385萬元的價格在北京誠軒落槌。隨著2006年10月《大家庭系列第15號》以1120755美元(約合927萬元)在香港蘇富比創下新高,11月北京匡時國際舉行的拍賣會上,張曉剛的四件作品以平均477萬元的價格成交,其中創作于1998年的《血緣系列:大家庭》拍出了726萬元。

張曉剛的成功為中國其他當代藝術家打開了空間,岳敏君、曾梵志等相繼登陸兩大拍賣行,從而獲得了國際資本的認可和追逐。2001-2007年,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價格指數攀升了780%,當代藝術品儼然成了中國最暢銷也最昂貴的“出口商品”。不管在本土的北京和香港,還是在紐約和倫敦舉行的中國當代藝術專場拍賣上,全世界的買家都紛至遝來。兩大拍賣行的拍賣會上也越來越頻繁地出現中國當代藝術品的身影(《新財富》,中國當代藝術品:最暢銷的“出口商品”,2008.2)。

而在藝術品價格網的作品拍賣成交額百強榜上,中國當代藝術家的排名也節節攀升。2001年,僅有蔡國強一人以20.7萬美元的年拍賣交易額位居全球前100位當代藝術家排名第59位。2005年,張曉剛作品的年成交額僅30多萬美元,而2006年就突破了2000萬美元,至2007年頂峰時期高達5750萬美元,在全球總榜單上名列22位。

隨著中國當代藝術品在全球市場上的走紅,越來越多的國際畫廊在中國紮根,中國在全球藝術品市場中的地位也得到顯著提升,比重從2002年的1.1%上升到2008年的7.2%,座次也由2003年第十大市場向上爬升,在年收入增加78%後於2007年末首度超越法國成為全球第三大藝術品市場(表1)。

 不過,隨著當代藝術品市場整體遭遇滑鐵盧,中國當代藝術品的價格也開始急轉直下。2008年蘇富比香港秋拍上,首場現當代亞洲藝術晚間拍賣以及20世紀中國藝術專場拍賣的成交率分別只有59.6%和35.4%,對尚未成熟的中國藝術品市場以及在前兩年高峰期涌入國內的大量國際畫廊和仲介機構都是異常嚴峻的考驗。

投資屬性經歷考驗

藝術品財富管理公司(Fine Art Wealth Management)創立人蘭道爾·威利特(Randall Willette)不久前指出,雷曼兄弟的倒閉無疑對私募基金和對衝基金乃至整個華爾街都造成了極大的衝擊,然而與此同時,它對藝術品作為另類投資品的屬性也帶來了巨大的考驗。急劇縮水的藝術品價格,大幅上升的流拍率,蘇富比2008年度和2009年一季度利潤大幅下滑,以及瑞銀關閉藝術銀行部門等,都讓藝術品的投資屬性面臨越來越多的質疑。畢竟,根據紐約大學教授邁克爾·摩西(Michael Moses)和梅建平在2002年撰寫的《藝術品投資和被低估的大師級作品》(Art as an Investment and the Underperformance of Masterpieces),藝術品作為資産類別的一大優勢就是與股票和房地産的市場景氣迴圈相關性極低。尤其在熊市時,藝術品能有效抵禦貶值的風險。而2008年秋以來藝術品市場所發生的一切似乎都成了最有力的反證。

長期優勢仍在

藝術品究竟還值不值得投資,這個問題的答案實際上取決於資本的年限—放在保險庫或挂在墻壁上的藝術品是在鑒賞精到、估價誠實、認真惜售的中長期資本手中,還是受制于借勢專門進行短期投機套利的“遊資”等短期投機資本。邁克爾·摩西指出,2008年藝術品市場的變化説明,短期逐利是非常困難而且風險很高的行為。2008年10月以後,許多在高位買下藝術品的投機人只能持“畫”觀望,眼巴巴地等待著藝術品市場回暖。

事實上,儘管2008年梅摩高級藝術品價格指數下滑了4.5%,但仍優於標普500同期37%的下滑(紅利再投資且免稅)。最近5年和10年,藝術品投資的年複合增長率為11.7%和9.5%,同樣比-2.2%和-1.4%的股市同期回報更具優勢,同時也好于投資債券的回報,但略遜於黃金。從更長期看,儘管2008年藝術品市場整體價格急跌,但過去50年藝術品投資9.8%的年複合增長率仍略優於9.2%的股指回報,足見長期投資藝術品的回報依然具有一定的優勢(圖5)。

市場日趨成熟

除了回報數字以外,經過多年的發展,藝術品市場從流動性、透明度到投資方式都愈發成熟。拍賣行、畫廊、仲介機構、畫家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産業鏈。作為主要流通機構的拍賣行和畫廊通過頻繁的交易使“挂在墻上的損益表”以便捷的方式變現。梅摩高級藝術品價格指數和藝術品價格全球指數等藝術品指數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市場的透明度。並且, 2000年左右,在歐洲和北美已有超過23隻基金宣佈專門投資于藝術品市場。2007年7月,第一隻藝術品對衝基金藝術交易基金(Art Trading Fund)面市,作為藝術品市場的新興金融衍生産品,顯示藝術品的證券化更深入了一步。此後,對衝基金在藝術品市場上的活躍對拍賣行交易的興盛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企業出於各種各樣的目的也加入了藝術品機構投資者的行列。德意志銀行擁有5.6萬件藏品,是全球最大的以公司為單位的藝術品買家,其總值估計超過2億美元,而瑞銀也同樣有不菲的藏品。此外,大量企業、公司也加入其中。在英國,僅2005年,各種不同類型的公司共計調動了逾3億美元資金在藝術品市場上運作。

即使在剛成型的中國藝術品市場,也已存在雅昌指數和中藝指數兩個主要藝術品指數。除了大量企業作為中長投資者加入藝術品收藏市場,民生銀行于2007年推出了中國第一隻銀行係藝術品投資基金。而與此同時,內地也出現了“藝術銀行”概念,主要從事作品的出售或租賃。中國的藝術品金融化已經跨出了一大步。

風險中的投資機會

儘管整體經濟環境不佳,2008年宣佈上市發行的藝術品基金絕大多數都沒籌得預期的規模,但2009年5月,仍有一隻藝術品基金逆市發行,並已鎖定了最初2500萬美元的投資和2500萬美元的承諾投資。此外,以美術基金(Fine Art Fund Group)首席執行官菲利普·霍夫曼(Philip Hoffman)為首的投資者,組團競拍一家西班牙銀行和一家製造商總值高達6500萬美元的藝術藏品。為了緩解現金壓力、償還貸款、甚至挽救企業于破産的邊緣,預計2009年下半年將會有更多的公司收藏藝術品陸續流入市場交易。在許多長期投資者看來,這給真正的藝術品私人和機構藏家提供了一個不錯的入場機會。美林《2009全球財富報告》也顯示,儘管全球富人和超級富人的資産分別縮水接近20%和24%,但對這兩部分人群而言,藝術品投資在全球另類投資中的資産配置都分別從2006年的水準上揚了5%和1%。

另一個隨著藝術品市場滑坡而興旺起來的行業,是藝術品抵押再融資業務。以往,作為抵押項目,藝術品比房産更受歡迎,專門經營藝術品業務的藝術銀行在西方已經運作了幾十年。儘管類似花旗銀行提供的業務要求抵押作品不少於四幅,且由不同的藝術家創作,抵押金額也僅是藝術品價格的50%,條件甚為苛刻。但現在,隨著套現需求的不斷旺盛,藝術品抵押業務蒸蒸日上,享受著投機者出局帶來的甜蜜。

   上一頁   1   2   3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相關文章
· 蘇富比本月30日:在倫敦舉辦蘇格蘭藝術品拍賣會
· 蘇富比為非洲舉辦慈善拍賣
· 蘇富比舉辦“超越極限”的大型雕塑展
· 佳士得大張旗鼓迎接弗利茲藝術博覽會
· 佳士得“First Open” 拍賣給市場注入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