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局:金融化是藝術品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然而在所趨的大勢之下,在中國特殊的國情之下,金融化最終將給藝術品市場帶來什麼呢?
“在西方成熟市場,藝術品作為投資品、金融産品是很正常的事情。”石建邦告訴《中國收藏》雜誌記者,國外藝術品市場與金融的對接比較成熟,而且多樣化,但中國的藝術市場其實卻還停留在比較原始的階段。
雖然原始,但金融的滲透已從最初的萌芽發展到不可遏止的程度,如何走好這一步棋已經成為當下不可回避的問題。
“接下來肯定要進入一個‘亂世’狀態。”林明傑這樣定位未來一段時期內的金融化藝術品市場,“在目前尚不健全的市場環境下,股市都已經讓人很難以捉摸,更何況是夾雜了更多其他因素的藝術品市場”。董國強也表示,在開始階段,市場肯定有好有差,有人賺錢,也有人賠錢,但總的趨勢是好的,因為只有“依靠金融資本的支援,市場才有可能做大”,而目前國內的藝術品市場卻主要還是依靠個人的錢在收藏,這也正是市場的原始性和潛力所在。
更重要的是,在藝術品市場金融化的大背景之下,顯然認清藝術品的價值所在才是最為重要的。“最終只有頂端的藝術品才有可能金融化,那只是眾多藝術品中的一小部分”,林明傑認為,在現階段,操盤者很有可能選擇那些可以運作的藝術家,也會在某一個歷史階段內獲得成功,但從長遠的眼光看來,只有真正好的藝術品才能成為“硬通貨”。
對於這一新的金融産品的風險性,各方專業也都給出自己的建議,鋻於藝術品的特殊性,對於有眼光的業內人士而言,它無疑更具吸引力和可靠性,但對於單純的投資者而言,其中的難度卻顯而易見。儘管有統計數據表明,國外很多基金都曾在藝術品投資上賺了大錢,但藝術品太強的個性導致個別數據的“超常發揮”,石建邦則指出,如果從長遠的投資回報和整體的平均水準來考量,股票的收益依然要大於藝術品,而對於藝術本身的了解和研究才是跨越市場風險最重要的砝碼。
聲音:
董國強(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作為商品,藝術品的真偽不重要。
藝術品市場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忽略它的真偽,忽略到根本不考慮它的真偽,而只考慮它是否具有市場價值。這就是完全的投資,藝術品的學術價值、真偽鑒別都不重要,你只需要知道它有沒有投資價值就可以了。市場的認可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説藝術品能切碎了賣,就是其作為商品的最高級階段,那時藝術品就完全商品化了。
石建邦(上海資深藝術品投資顧問):金融化的藝術品投資與收藏無關。
在商業模式下將藝術品金融化、貨幣化、證券化是對藝術品投資的簡單化處理。這種完全的投資只是將藝術品的價值量化,而不去考慮每件藝術品的個性和藝術價值的特殊性。這樣做了以後,完全不懂藝術的人也可以參與到藝術品投資中來,但他們投資的不是藝術,而是商品,這種投資與收藏的宗旨相差太遠。
林明傑(上海資深藝術品市場媒體人士):藝術品投資是個人的事。
藝術品投資、收藏是個人的事,是很個人化的,是既關心藝術、熱愛藝術,又具備一定經濟能力的人自己的選擇。但現在很多在市場上忽悠的人是別有用心的,做什麼都喜歡‘大躍進’,其實就是集體無意識的表現。操盤的人當中有多少是真正懂藝術、有公心的呢?必須由既追求完美,又有職業精神的人來掌舵,藝術品市場金融化才能進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黃 瀧(深圳格豐藝術機構藝術總監):政府推動才能完善藝術品市場生態鏈。
藝術品要想成為金融産品,有三個問題必須解決:一是評估體系的建立,二是市場資本的推動,三是評論家、美術館等學術層面的參與。而最重要的還是政府的扶持,如果沒有政府部門的參與,藝術品金融化只能是市場中少部分人一廂情願的倡議,民間資本只能起到點帶線的作用,而要想帶動一個面則一定需要政策的支援,依靠政府的推動才能逐步完善藝術品市場的生態鏈。
彭中天(北京大學産業與文化研究所研究員、理事長):藝術品切開賣最符合社會主義制度。
産權交易是市場走向成熟的趨勢,將一件藝術品分割成很多小份,然後進入交易,使投資藝術品的門檻得以降低,變成普通百姓都可以參與的活動,這樣既可以增強藝術品市場內資金的流動性,而且可以使藝術品與金融結合,使小錢變大,用很多人的錢去買好的藝術品,也使藝術品可以為更多的人所分享。這也是最符合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方法,藝術品不能由某些人佔有,而應該是大家一起分享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