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藝術市場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藝術+金融=?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8-04 09:33:52 | 文章來源: 《中國收藏》

藝術+金融,這絕不是簡單的加法模式,當兩個縱橫交錯的體系發生撞擊的時候,總會碰撞出驚世駭俗的火花。藝術銀行、藝術基金、藝術按揭、藝術抵押、藝術保險、藝術品産權交易……這便是藝術與金融相匯而綻放的花朵,但最終的果實又會是怎樣的呢?

時機:這個夏季,藝術品市場金融化的步伐終於開始真正意義上的大舉邁進,是順理成章,還是拔苗助長?

“從什麼時候開始做都會是有問題的!”談到目前中國藝術品市場與金融接軌的時機問題,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董國強給出了這樣的答案。“國內的拍賣業剛起步的時候,也面臨很多問題、很多質疑的聲音,但只能在開始做了之後才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現在的藝術品市場金融化也是一樣。”

從三年前國內藝術品市場初現金融化的端倪,便引來各方關注,迅速成為市場焦點。然而,時至今日,藝術品市場金融化的態勢已經愈演愈烈,業界各方卻仍然未能達成一致。鋻於國外早有業已成熟的範例,藝術與金融聯姻似乎也沒有遭到“家長”們的過多反對,業內人士紛紛表示,金融化無疑應該是藝術品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然而問題的焦點卻是:以目前國內金融市場與藝術市場均尚未成熟的表現來看,藝術品市場金融化的時機到來了嗎?面對這樣一種陌生而又熟悉的範式,尚處“童齡”的中國市場又該如何將藝術與金融“撮合”到一起呢?

“以目前國內的情況看來,藝術品市場走向金融化為時尚早。”上海資深藝術品投資顧問石建邦表示,鋻於國內市場在制度、經驗、評估等各方面的不成熟,藝術品市場金融化的進度宜放慢腳步、慢慢摸索,“國內的藝術品市場還沒有繁榮到可以一步走進金融界的程度”。上海資深藝術品市場媒體人士林明傑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中國人現在做什麼都喜歡‘大躍進’,其實就是集體無意識的表現”。

一邊是發軔多年卻尚未走過“青春期”的金融市場,一邊是雖問題多多卻仍在茁壯成長的藝術品市場,有關“時機”的分析對於它們來説遙不可及,有想法就要付諸實踐似乎才是充滿活力的表現。

動力:事物的發展離不開動力的作用,是什麼原因使藝術品市場奮力“擴張”,又是什麼狀況觸動了金融的神經?

“金融危機、通貨膨脹對中國人的觸動很大。”深圳格豐藝術機構藝術總監黃瀧這樣解釋當前藝術品金融化高潮來臨的原因。“中國的投資模式非常少,好像除了股票就是房地産”,金融危機下,大家需要尋找新的投資點和利潤增長點。這一觀點被業內人士反覆提及,金融風暴促進了藝術品市場金融化的進度這一論點得到了各方一致的肯定。近一年時間以來,儘管藝術品市場下滑趨勢明顯,但與其他投資品種相比較,其強勁的抗危機能力還是顯而易見的,這一點從今年的春拍中就能找到證據,破紀錄拍品的誕生幾乎使藝術品市場找到了“鶴立雞群”的感覺。而國外的一些藝術基金相關數據也表明,在市場並不景氣的情況之下,好的藝術品是最具保值增值能力的投資品種。因此,金融資本選擇藝術品市場這個“避風港”實在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另一方面,藝術品收藏與投資的理念在近幾年得到極大的普及,收藏類電視欄目的蜂擁而上,各地收藏市場的遍地開花,讓普通百姓都産生了收藏與投資藝術品的衝動,甚至早有人預言國內即將迎來一個“全民收藏”的時代。但優秀藝術品的高門檻兒卻不是一般人邁得過去的,拍賣僅僅是屬於少數人的遊戲。於是,如何讓更多的人涉足藝術品收藏,就成了各方都在積極探索的問題。大勢所趨,金融業到藝術市場分一杯羹自然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

然而,儘管理由似乎已經很充分:金融危機的偶然造就了藝術品市場金融化的必然。但關於時機的討論依舊爭持不下,國內藝術市場在一股瘋狂的推動力之下走向了金融,這種“早熟”的表現又會結出怎樣的果子呢?“我們能做的只有拭目以待。”林明傑的話其實代表了相當一部分人當前的態度。

蛻變:同樣的種子在不同的環境中會結出相差甚遠的果實,在中國市場的大背景下,金融化的藝術品市場又會是怎樣一番模樣呢?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任何一個特定的環境對於結果往往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中國的藝術市場效倣西方成熟模式,但發展了十幾年,畫廊業、拍賣業早已過了起步階段,但事實上卻與國外的市場體系相去甚遠。一級市場不成熟、拍賣行業不規範、評估體系不健全,而監管機制、法律法規也均尚未成型,種種痼疾鉗制著市場的健康發展。在這樣的狀況之下,又伸來了金融這支大手,藝術品市場的反應又會是怎樣呢?

1   2   3   下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金融危機初見曙光,文化部力推中國藝術品走向海外市場
· 借金融手段 藝術品投資年收益:危機下仍可超10%
· 上海金融中心“空降”藝術衍生品專賣店
· 金融危機致眾多國外藝術機構取消展覽計劃
· 在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 銀行“跨界”藝術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