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藝術市場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新富階層的新寵:誰在購買當代藝術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7-06 15:24:33 | 文章來源: 中國經濟週刊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孫冰/北京報道

從潘家園淘貨的大爺,到拍賣場上一擲千金的買家,古典藝術品有著從低到高完整的購買群體。但是,曾被炒上天價的當代藝術品似乎長期以來並沒有“群眾基礎”,就像一座耀眼卻“沒有基座的金字塔”。

慘不忍睹的拍賣會、收縮撤離的畫廊、少人問津的展覽、轉行做裝修的“當代藝術家”們在低靡的藝術品市場中,當代藝術的天價“大泡泡”被一個個捅破,這一切似乎應驗了“非當代”們的預言:“炒作出來的繁榮遲早完蛋”。

然而,當代藝術並沒有因為一種繁榮的落幕而落寞,反而有另一種生命力在悄然生長。金融危機不僅給了中國當代藝術一個沉澱自省的機會,也帶給了當代藝術的另一種可能性——中低端的當代藝術市場正在形成。

放棄幻想、冷靜下來的中國當代藝術正在尋找新的生命力。

新富階層的新寵

4月26日,Rachel和一萬多人一起擠進了北京的農業展覽館,這裡正在舉辦“2009藝術北京當代藝術博覽會”,而她是為了她的新家的一面墻而來的。“價格雖然有點超過我的預算,畫家也沒有什麼名氣,但我非常喜歡這種風格的作品。”Rachel告訴《中國經濟週刊》,她訂下了一幅80後新銳畫家的作品,超寫實風格,畫面如照片般真實。

由於和畫廊有協議,Rachel不方便透露價格,“和一個限量版的這個差不多吧。”她指著手中的LV大包説(據記者估算這款包市場價大約在7萬元8萬元左右)。Rachel是個“海歸”,和先生都算是“金領”。由於是一家參展畫廊的客戶,Rachel受邀參加了當晚的VIP活動,還見到了中國當代藝術名家劉小東。

“其實我並沒有什麼專業的眼光,也沒有想太多升值問題,我只憑喜歡。”Rachel想買一幅風格簡約、“不要太怪”的油畫,“這樣也比較符合我家的裝修風格。”

“‘這件藝術品適合放在家裏的什麼地方’——不少購買者開始有這種考慮,這是今年最讓我感到欣慰和欣喜的變化。”著名策展人、“藝術北京”當代藝術博覽會執行總監董夢陽告訴《中國經濟週刊》,“金融危機之前,很多人在投資藝術市場,這造成一些盲目性,也忘掉了藝術的本質:美化我們的生活。”

董夢陽把這股當代藝術的新生力量稱為“新富階層”,“當你變得富有,物質生活得到很好滿足之後,你的精神需求自然就到來了,藝術品恰恰能夠很好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他説。

“當代藝術的購買人群,主要以中青年藏家居多,大多是企業家,也有很多從事金融業的人。”AYE畫廊負責人晏青女士告訴《中國經濟週刊》。AYE是北京本土畫廊的代表,一直專注于當代藝術。

新富階層被認為是當代藝術市場的新生力量。以往,國外藏家、專業藏家被普遍認為是中國當代藝術市場購買群體中的主要力量。

“外國人是中國當代藝術一個很大的購買群體。”董夢陽説,“國外在藝術教育方面走在我們的前面,藝術對於很多外國人來説是生活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購買藝術品對於他們來説是很需要、很自然的一件事情。”

實際上,中國當代藝術的火熱最初就是從國際市場的“中國當代熱”開始的,以烏利·希克(Uli Sigg)等為代表的國際藏家,曾大量購買中國的當代藝術品。而在佳士得和蘇富比等國際拍場上,也大約有30%左右的作品被西方買家買走,其餘也多半被港臺買家收入囊中。晏青也透露,在AYE畫廊的VIP客戶中,大概有一成的外籍藏家。

一位策展人張先生告訴《中國經濟週刊》,“當代藝術較之古典藝術欣賞難度更高,所以最初專業藏家多一些。而暴漲開始之後,吸引了不少投資客,其中很多是對升值敏感度很高的金融業人士。”至於各類人群購買的目的,“到底是為了收藏還是為了投資,其實很難區分,往往夾雜在一起。”

“高端是塔尖,中低端是基座”

在當下,儘管幾千萬、幾百萬的藝術品頻頻遭遇流拍和“打一折”的厄運,但並不意味著當代藝術市場的全線低迷。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中國藝術市場研究中心主任趙力在接受《中國經濟週刊》採訪時表示,受到金融危機衝擊比較大的其實是高端市場,比如拍賣市場,而中低端反而在市場結構的調整中擁有了更多的機會。

據晏青透露,AYE去、今兩年的交易狀況都比較平穩,“我們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並不大,因為我們一直走學院派路線,並沒有追逐熱點,做那些炒作比較厲害的畫家的作品。”她説。

今年“藝術北京”超過9000萬的成交額也説明瞭一些問題,“今年的成交率要比去年高,儘管高價的、大額度的作品正處在調整中,但總的成交額上升了。”對於“寒冬”中成交額仍超過去年,董夢陽其實有些意外。

董夢陽認為,購買人群擴大是此次博覽會成交額不降反升的主因——今年很多參展畫廊紛紛主推年輕藝術家的作品,即便是知名藝術家新作也價位合理,帶給更多人參與藝術品投資收藏的機會。

董夢陽把長期以來當代藝術市場的發展比喻成“沒有基座的金字塔”,因為中低價位市場一直沒有建立起來。“中低價位的當代藝術是一個很遼闊的市場,這也是我們要去做的事情。因為藝術的傳播需要一個更大的、甚至是一個全民的基礎,這樣才能夠使得高端市場成為一個更穩固的金字塔。”

“中國現在已經有大量的千萬富翁、億萬富翁,和日益壯大的中産隊伍,他們擁有一定的資金實力,也有了對藝術的審美需求,只是還需要進一步培養和引導。”他説。

“最初我是從時尚進而對當代藝術産生興趣的。”Rachel説。實際上,當代藝術確實和時尚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Louis Vuitton與日本當代藝術的弄潮兒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的合作早已成為經典,其藝術總監Marc Jacobs近期又再次向塗鴉藝術家Stephen Sprouse致敬。Celine與Charley Harper、Versace與Julie Verhoeven、Fendi與Alice Chan時尚品牌對於當代藝術的熱愛隨處可見。

“時尚其實是藝術走進普通人生活的一種方式,用這種方式來傳達藝術,大家可能更容易接受一些。”董夢陽説。

“藝術並非高不可攀”

儘管有越來越多的中産、白領加入藝術品投資和消費的行列,但是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説,即使是中低價位的藝術品,還是有些遙遠。“買得起的當代藝術”難道只是一個叫賣藝術品的噱頭?

“藝術品的購買本身就是小眾的需求,因為不是必需品,更多的是一種喜好,而且是一種需要有經濟能力的喜好。”晏青認為,“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未來肯定面兒會越來越廣。”

董夢陽則認為二者並不矛盾。“藝術首要的就是愉悅和審美功能,我們從雜誌上剪一幅畫片下來貼到墻上,根本就不需要什麼錢。這種畫片和一副叫價千萬的油畫,雖然在經濟學上的價值差很多,但是它們給人帶來的愉悅可能是相同的。”他説,“不要把藝術和生活拉的太遠。不要把藝術搞得那麼深奧、那麼高不可攀。”

“買得起的藝術”(Affordable Art)概念最早誕生在英國。1999年,倫敦舉辦了一屆廉價藝術品博覽會,所有藝術品的價格都在3000英鎊之內,結果大獲成功。今天,在倫敦、雪梨、阿姆斯特丹、紐約、布魯塞爾等地每年都會舉辦多場廉價藝術博覽會。

“買得起的藝術”主要有兩類:一是版畫、攝影作品等具有可複製性的藝術品;二是未成名的年輕藝術家作品。其實,國內也已經出現了不少以“撿漏”為噱頭的廉價藝術展,作品價格在1000元到20000元之間。

在西方,“買得起的藝術”已經擁有相當的市場。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售價低於5000歐元的藝術品佔出售藝術品總數的比重,德國佔86%,法國佔83%,義大利佔76%。

“在成熟的藝術市場,人們購買藝術品大多出於個人喜好和家庭裝飾的需要,並非為了投資升值,所以沒有必要購買昂貴的名家名作。”策展人張先生分析説,“其實,你在宜家買一幅印刷品的畫也要千八百塊錢,而一些低價位的油畫比這貴不了多少,但表現的品位卻要高很多。”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當代藝術評價標準難有共識
· ’85以來現象與狀態系列展:兩湖潮流——湖北·湖南當代藝術展1985—2009
· 蔣奇谷質疑中國當代藝術:麥當勞是中國烹調嗎?
· “視覺就是經濟”當代藝術活動 工作照
· 歷史的圖像:中國當代藝術邀請展湖北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