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藝術市場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假畫是這樣“洗白”的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6-25 09:26:48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美術週刊 記者  高素娜

  層出不窮的假畫貽害無窮

  雖然造假者精心策劃了上述種種工序,但也並不是所有贗品都能成功。

  搜索拍賣行的成交量發現,很多拍賣行都有無窮無盡的齊白石、張大千、傅抱石作品,有時數字誇張得令人驚愕,而“成交”甚至“高價成交”的消息也不絕於耳。這主要有三方面因素,一是造假者自抬拍價,故意創造價格紀錄,實際並不付錢;二是初入行的“菜鳥”被蒙蔽受騙;三是部分“買賣人”知假買假,以期碰到理想中的冤大頭,再高價賣出。

  值得注意的是,假畫的流動性較差,而即使進入了拍賣行,要想撞一個冤大頭,可能也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並不是時間越長就越容易洗乾淨,因為過去的鑒定系統不全面,而現在人們可以通過各種渠道來了解真品的特點,從而普遍提高了鑒別能力。”伍勁説。

  伍勁最近寫了一篇《林風眠 30年假畫局》,詳細介紹了造假集團對於林風眠作品的具體造假、傳假過程,包括辦展、出書、編造故事等,過程之複雜,延續時間之長,涉及人物之多,甚至連上海美術館的館藏都蒙上了贗品的陰影。

  吸引伍勁開始對林風眠作品進行追蹤的是今年的蘇富比春拍,包括《漁獲》在內的部分“林風眠作品”引起藏家質疑。據圈內人士分析,蘇富比在此次“拍假”中的具體角色不得而知,但很多細節上的漏洞,尤其是林風眠作品藏家的“大使”身份令人生疑。蘇富比在宣傳資料上稱:《漁獲》為1960年丹麥駐北京的彼得森(Lorenz Petersen)大使收藏,大使與林風眠于北京結識,1960年回國時將此畫帶回丹麥相伴半個世紀(注:英文資料顯示此大使是于1962年離開北京,與中文翻譯不符)。但據《中國新聞週刊》記者調查發現,1959年至1962年丹麥駐北京大使名為Hans Berpelsen。丹麥大使館工作人員亦表示:“搜尋了歷任駐華大使名錄,均沒有Lorenz Petersen這個名字出現。”伍勁認為,蘇富比要核實藏家的真實資訊非常容易,“讓藏家寫個證明或者出來接受電視採訪,這不是很簡單的事嗎?為了成交,這是平時拍賣公司願意做的事情。”但蘇富比顯然沒有進行這道簡單的工序。

  近年來,諸多拍賣行故意拍假甚至拍賣行的專家與制假者暗中勾結的傳言也甚囂塵上。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一年前,吳冠中偽作《池塘》經內地翰海拍賣公司高價賣出,後由吳本人確認其為偽作。而本次蘇富比拍賣的《漁獲》等所屬的“20世紀中國藝術”主管李亞俐正是彼時翰海的油畫部主管經理。

  “現在都是假畫當真畫買。中國的書畫市場為什麼價格上不去?張大千、齊白石等人的作品為什麼只能達到張曉剛等人作品價格的1/4?全是混亂的市場造成的。”伍勁説,無窮無盡的假畫投放耗費了一批又一批收藏愛好者的錢財,且永無翻身之日。“作假的人賺錢、賣假的人賺錢、拍賣行賺錢、相關的機構賺錢,甚至媒體也賺錢,這個長長的鏈條把整個行業的基礎傷害了。這一亂局不加整頓,中國藝術品市場就沒有健康發展的可能。”

   上一頁   1   2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中國藝術品市場走過30年
· 2009年馬來西亞國際藝術博覽會提供新政策
· 愛因斯坦慶生吐舌照片在美國高價拍賣[圖]
· 西泠春拍總成交率近九成,五週年慶典看秋拍
· 現代名家瓷更適宜普通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