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藝術市場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假畫是這樣“洗白”的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6-25 09:26:48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美術週刊 記者  高素娜

收藏于上海中國畫院的林風眠油畫真品與市場上反覆交易的同

時代作品,有著截然不同的氣質。



  資深藏家周鵬飛向記者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他的一位新疆企業家朋友,有錢之後想介入收藏領域,於是便雇了一支龐大的團隊來“長眼”,包括鑒定專家、拍賣行老闆、資深藏家等。在他們的指導下,該老闆投進了上千萬元購入古畫。之後,他被圈內人告知,其購買的藏品全部為贗品。一怒之下,該老闆報了警,當然毫無結果。這位老闆事後問他非常信任的一位鑒定家:“我如此信任你,給了你那麼多錢,你怎麼連一張真的都不給我呢?”這位鑒定家“無奈”地説:“不是我不想給你,是我不敢給你啊,你若有一張真的,你便會知道現在市面上全是假的!”

  5:95——這是圈內人對中國古畫市場真假作品的比例判斷。如此大批量的贗品在市場中充斥、流通,它們從何而來?哪些人和機構參與了制假?誰是其中的受益者?它們給藝術市場造成了怎樣的危害?日前,資深藝術品經紀人、炎黃藝術館副館長伍勁揭開了贗品從製作到流通的種種工序。

  假畫洗白的六個步驟

  一個成功的假畫洗白過程,一定是將學術專家、出版社、美術館體系、市場、拍賣行等捆綁在一起,使每一個環節都能得利,方能做成。假畫進入拍賣行只是諸多造假環節中的最後一步,是將之前的投入翻倍收回的過程。而對大名頭、經典作品造假的背後,往往都有一個集團在支撐。如果首戰告捷,接下來還會有更大批的“名家名作”面世。這也是市面上時有大批名家“精品”突現的原因。

  那麼,制假者是如何操作的呢?伍勁揭開了其背後的鏈條:

  第一步:圈定一個畫家,大多是已故名家,找一些倣其畫作的高手,如該畫家的學生或其他專業畫家等,然後確定所要倣造的作品(有時甚至是創造作品)。可將這些作品交由一人完成,也可由多人按特長進行分工合作。完成後,制假者付與具體倣畫者以較低費用。由於之前已有價格等方面的具體協定,且屬違法行為,因此參與者並不敢相互告發。

  第二步:找學術專家為贗品寫文章。這時制假者通常會扮演成有錢的收藏家,通過各種途徑找大學或藝術研究院的知名學者,以極高的酬金誘惑他們。有些專家會因為制假者的花言巧語所蒙蔽,有些則明知是贗品而裝作不知。總之,錢是強大的驅動力。

  第三步:出版。隨著制假者與專家交往的一步步深入,制假者會提出請專家幫忙聯繫出版事宜。因為當事畫家已不在世,要想將贗品的鏈條延伸下去實現真正交易,作品的來源及出版情況是證明其“真實性”的重要依據。因此,制假者這時會編造一些故事,如:自己如何喜歡藝術品、如何和藝術家的後人或其作品的重要藏家邂逅、如何説服藏家拿到了該作品等。由於專家一般和出版社較熟,且出版社經常處於“等米下鍋”的狀態,於是雙方一拍即合——花錢買一個刊號,自費出版,再交一些管理費即大功告成。

  第四步:辦展覽。這一步很容易實現,只要出錢,且不提是對方主辦,多數美術館的場地均是使用多久都行。由此,專家文章、出版物、展覽全部工序都具備了,上拍便順理成章。

  第五步:調低估價。調低估價會吸引更多人關注,刺激買家們的舉牌衝動。尤其在市場低迷的時候,本來買家們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惜買”心理,但同時又心存僥倖地盼望著賣家“割肉”,自己能抄底“撿漏”的好事兒。所以,此時的估價就會格外敏感,如果市場上此時一旦拋出一個遠遠低於之前市場價格的重量級拍品,立刻就會成為焦點。

  第六步:繼續推出更多的同類作品。造假也需投入大量的成本,如果首次運作告捷,造假集團就會趁熱打鐵,類似的贗品在各地將陸續面世,魚龍混雜般被更多藏家“撿”走。

1   2   下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中國藝術品市場走過30年
· 2009年馬來西亞國際藝術博覽會提供新政策
· 愛因斯坦慶生吐舌照片在美國高價拍賣[圖]
· 西泠春拍總成交率近九成,五週年慶典看秋拍
· 現代名家瓷更適宜普通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