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2006年秋季北京華辰的第一場影像拍賣專場,猛烈地攪動了中國影像藝術品的市場。此後,專營影像作品的畫廊不斷出現,一些藝術博覽會也紛紛推出有關影像藝術的專題。然而在熱鬧之後,目前整個影像藝術市場的情形如何呢?
拍賣:寒冬中的希望
華辰的第一個影像專場取得成功並引起藝術界和藝術市場的高度評價和關注之後,國內拍賣公司紛紛跟進,中國嘉德和北京誠軒在此後也陸續開始影像專場,其他拍賣公司則在其油畫雕塑專場中增加了影像類的份量。相關拍賣數據顯示,2007年是影像藝術拍賣較為風光的一年,三家公司的影像拍賣都取得了較為不俗的表現,並很快形成了各自的經營特點:北京華辰以紀實影像、老照片為主但涵蓋了包括當代觀念影像在內的所有影像門類的路線;中國嘉德則主打觀念攝影,張洹、王慶松等的作品都取得了理想的價位;北京誠軒則在兼顧觀念攝影的同時,重點挖掘民國時期的老照片。
但好景不長,正當中國影像藝術拍賣踏入快速發展的道路之際,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全球金融動蕩迅速擠壓了中國藝術品拍賣,其中對當代藝術品的影響尤為嚴重,剛剛興起不久的影像藝術品也無法倖免。在危機爆發之前,北京誠軒在2008年春季拍賣的攝影專場只有28件作品,總成交額僅67萬元。到了秋季,則乾脆撤銷了攝影專場。同樣,中國嘉德也在秋拍中取消了攝影專場,儘管該公司當年春拍的“國影像藝術”專場還取得629萬的佳績。只剩華辰依然堅持著自己的品牌,繼續開設影像專場。顯然,華辰正在以實際行動兌現當初自己許下的花上幾年時間培育中國影像市場的承諾。在08年秋季的這場專場中,華辰依然堅持包括當代影像、記錄影像、古董老照片、底片、攝影圖書在內的所有影像門類。在整個經濟不景的大環境下,其拍賣結果自然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全場推出97件珍貴的歷史照片,拍出53件,成交率為55%。成交總額相較于其春拍有明顯的縮水。
近兩個月結束的一些國際拍賣會上,中國影像作品的表現也不容樂觀,作品上拍數量銳減,在國外頗受歡迎並一直有上佳表現的王慶松、張洹等人的作品紛紛流拍,往日的高價也不復出現。
其實,影像拍賣在08年的調整其實還有其內在的原因。由於目前影像作品價格普遍較低(相對於其他每類藝術品而言),往往一場拍賣會下來,整個專場的影像作品的成交總額還比不上一件其他品類的高價位作品的價格。因此,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前提下,影像目前還沒很難成為拍賣公司的推介重點,也因此制約了影像拍賣的發展。
即將開始的國內09年春季拍賣,在全球經濟形勢不明朗甚至金融危機有進一步蔓延的可能性的大環境中,各大拍賣公司在拍賣規模和場次的設置上似乎面臨調整的壓力。各大拍賣公司原來為了市場佔有率而在拍賣規模和場次上無限擴張,不但讓買家覺得眼花繚亂,有點厭煩,對其本身來説也有巨大的成本壓力。在這種背景下,影像專場的開始似乎就只能寄望于華辰一家了。儘管如此,對於關心影像拍賣的人來説,希望依然存在:影像作品真正成規模進入國內拍賣會的時間並不長,近兩三年來除了個別自我炒作之外,整個價格體系相對於當代藝術品來説尚較為理性,因此其在金融海嘯中所受的衝擊也應該相對較小。目前影像作品的價格與其他門類的藝術品相比,具有很大優勢。在當前明顯低迷的市道中,影像作品的成交可能性更大。長遠來説,這種價格優勢使其有較大的成長性。而且,影像作品尤其是記事類和老照片,有著比較好的群眾基礎。在目前的一些小型拍賣會上,一些老照片依然熱賣,就是一個很好的現象。
回歸畫廊
華辰拍賣首場影像專場的成功,不但引起了拍賣公司跟風,也迅速帶動了作為一級市場的畫廊影像藝術品經營的興起。
其實,早在06年華辰秋拍的影像專場之前的2003年4月,國內第一家主要經營影像作品的畫廊——百年印象畫廊(798 Photo Gallery)就已經在798藝術區成立。其藝術總監陳光俊因此也被一些專家稱為中國影像藝術市場的第一個吃螃蟹者。該畫廊從一開始就顯示出很高的專業性,設有專業的黑白暗房,擁有世界最先進的設備,絕大部分展覽的照片就是由畫廊自己製作的。畫廊起初以紀實性的作品為主,後來也引入一些觀念性的影像展覽。曾代理王世龍、曉莊、解海龍、王文瀾、黑明、王彤、李楠等一批國內外攝影家的作品。
華辰拍賣成功之後,在北京、上海等地陸續出現了一批主營影像作品的畫廊,至今比較專業的有十幾家。這些新成立的影像藝術畫廊中有不少是側重於觀念攝影的推廣。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坐落在北京草場地的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其于2007年6月開幕,由中國當代攝影的重要代表藝術家之一榮榮與日本攝影藝術家映裏女士創辦,其4600平方米的園區和2500平方米的景觀建築由著名藝術家、建築師艾未未設計。三影堂致力於成為展示、推廣與交流中國當代攝影藝術最專業、最健全、最高水準的平臺。該畫廊從2008年開始還每年主辦“三影堂攝影獎”。此外,在上海和北京兩地均有設點的全攝影畫廊,其重點也是關注中國當代攝影藝術。一些外國人也開始進入國內分一杯羹,如由來自美國人賀思宇(Steve Harris)在上海開設的m97,和法國人花兒(Flore Sassigneux)和陸楠(Romain Oegoul)創立的巴黎·北京攝影空間。
除了專業的影像畫廊,不少其他畫廊也介入影像作品的推介與經營,如香格納、索卡等,都有代理影像藝術家的作品。
由於拍賣場次和上拍作品數量的限制,拍賣會的容量顯然遠遠無法滿足數量眾多的影像藝術家對市場的需要。而專業影像畫廊的興起卻為影像藝術的展覽、推廣提供了專業的服務和保障。因此,對於影像藝術家而言,與其擠在拍賣會這一條獨木橋上,不如還是回歸作為一級市場的畫廊,加強與畫廊的合作。在這一點上,遲鵬的做法是值得大家的重視和借鑒的。
與王慶松、張洹、洪磊等人頻頻在國內外拍賣會亮相不同,作品同樣具有很濃厚的實驗性的遲鵬,其作品則很少上拍,他更關注畫廊這個一級市場。到目前為止,他的作品在拍賣會僅露過一次面,而且是在國外:在08年9月的紐約蘇富比秋季拍賣會的“亞洲當代藝術”專場上,其《MIRAGE》以1.6萬美元成交。在一些藝術家紛紛利用拍賣結果的公開性而借著上拍賣會揚名立萬以求最大限度的名利雙收的今天,遲鵬對於一級市場的專注就顯得有些特立獨行,同時也反映了他對自己作品的信心。
遲鵬的作品在國內拍賣會上從不出現,多多少少影響了他的名氣,但卻影響不到他在一級市場的表現。
他作品在2004年開始進入市場。那年他第一次到美國完展覽,甫一亮相就受到大家的關注,隨後前波畫廊也幫他做了個展。當時他的作品價位為1,500美金。2005年開始賣得很好,價位逐漸上升,2,000~3,000美金之間,那一年大約賣了接近100多張;後來,北京空白空間、季節畫廊都為他做過個展,效果也都非常好,價位一直在保持在30%的遞增,目前為7,000~8,000美金。作品一般為10個版,尺寸多數為1.5×1.2M,但尺寸的大小對價格影響不大。他的周圍有一批比較固定的朋友和客戶,因此,即使在目前相對較為困難的環境中依然有穩定的銷售業績。由此可見,離開了拍賣會,藝術家作品的價格在畫廊中也可以得到穩部的發展,而且這些發展顯得更為真實、可靠。
市場在哪?
目前,不論是在拍賣會上,還是在畫廊中,影像作品的市場總體上是差強人意。很多影像專業畫廊經營困難,舉步維艱。因此,拓展市場成為當務之急。
在中國內地,影像藝術品依其各自的特點而擁有不同的市場。一般來説,紀實性的當代作品和老照片,一直較受歡迎。而觀念性的作品則有如其他當代藝術一樣,能夠接受和欣賞的人並不算多。去年參加中國畫廊博覽會的一些畫廊,就普遍反映作品主要靠外國顧客幫襯。目前國內一些當紅的影像藝術家的作品,也主要在外國拍賣會上拍賣。如王慶松從06年以來有約40件攝影作品在拍賣會上拍賣,但其中的30件是在境外的拍賣會;張洹的情況也是如此。又如遲鵬,他的作品雖然主要由國內畫廊經銷,但其客戶群體也以外國人為主。而上述這些藝術家的作品都是偏向於觀念性的。
相反的,以《大眼睛》出名的解海龍,其作品都是在國內拍賣會上拍的。基於這種情況,畫廊和藝術家就必須針對自身的特點去制定相應的策略,以有效地解決作品的出路問題。
但國內畢竟是一個巨大的潛在市場,即使是那些以外國市場為主的當代藝術家,也無法忽視國內市場。那麼,出路在哪呢?
首先,對於大多數國人來説,觀念性影像作品就像其他當代藝術品一樣“想説愛你不容易”。這主要取決於國人長期以來養成的欣賞習慣和審美特點。而要改變這種習慣和特點,就必須通過長期的努力。因此,對於包括觀念性影像在內的中國當代藝術來説,培育國人對當代藝術的理解和興趣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在一定的群眾基礎之上,才能建築當代藝術收藏的網路,從而促進市場的發展。
其次,當代藝術品價格一直頗受詬病。影像作品與其他藝術品相比雖然價格偏低,但相對於大多數國人的收入而言,仍然是一個不小的數字。因此,近來陸續有專家呼籲降低作品的價格。我們的看法是,影像作品在藝術市場上畢竟是一個新近才興起的品種,其在國內的價格應該盡可能適應國情,大家的眼光應該著眼于未來。因此,這就要求藝術家放下身段,畫廊讓利,共同培育市場。若能如此,影像市場的繁榮就不僅僅是一個夢想。(來源:《畫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