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與皮克斯的合約問題
在《玩具總動員》大獲成功之後,迪士尼與皮克斯重新議約,于1997年一口氣簽下五部新片合約,並決定推出《玩具總動員》的續集與衍生作品,皮克斯也擴大公司組織的編制因應未來需要。在迪士尼與皮克斯的合約當中,所有獲利五五對分,皮克斯有最佳的動畫創意和技術,迪士尼則有最強的全球行銷網路,這樣的合作互蒙其利,雙方面當時也都欣然接受。
在1998年推出第二部作品《蟲蟲危機》時,皮克斯的名號也愈來愈響亮,海報上並列著「迪士尼/皮克斯」(Disney / Pixar),而不在像之前《玩具總動員》電影推出時只有迪士尼的名號。《蟲蟲危機》締造全球三億六千萬美元的票房,跟對手夢工廠當時同樣以螞蟻為主角的作品《小蟻雄兵》相比,《蟲蟲危機》票房足足是對方的兩倍。
之後迪士尼/皮克斯又繼續推出了《玩具總動員2》、《怪獸電力公司》等成功之作,皮克斯的作品永遠是市場上的常勝軍,不但是品質保證,當然也是票房保證,像《玩具總動員2》當時就拿下該屆金球獎喜劇類的最佳影片,票房表現也更勝第一集。同時,皮克斯在動畫技術上更是不斷突破,在《怪獸電力公司》當中,皮克斯動畫家挑戰主角毛怪身上數百萬根飄動的毛髮,呈現出來的成品讓動畫界為之驚艷。皮克斯的成功也對美國動畫市場的生態造成影響,3D動畫逐漸成了美國動畫市場的主流,讓傳統的手繪動畫面臨空前的挑戰。
反觀迪士尼本身,在90年代初期推出《阿拉丁》、《獅子王》等成功作品之後,其他片廠也紛紛創立動畫片廠加入競爭,不過動畫人才的培養並非一蹴可幾,許多片廠就直接由迪士尼高薪挖角,一時之間整個動畫市場百花齊放,對迪士尼造成不小的衝擊。再加上迪士尼本身策略失當,由電視卡通層級的二軍製作太多直接以影音産品方式發行的續集,這些作品的技術、製作成本都不像製作電影的規模,卻打著那些成功電影續集的名號,一般消費者根本不知道製作格局上有差異,結果把迪士尼動畫本身的招牌給打壞掉了。再加上皮克斯所帶動的3D風潮,迪士尼本身的傳統手繪動畫面臨嚴峻考驗,像《失落的帝國》、《星銀島》票房都不理想,相較之下還不錯的《星際寶貝》,跟全盛時期的票房表現還是有一段差距,後來迪士尼甚至決定關閉好幾個傳統動畫片廠,也決定自行推出3D方式製作的動畫片。
隨著雙方條件的消長,迪士尼與皮克斯的合作關係就像翹翹板一樣,優勢愈來愈移轉到皮克斯這一端,《海底總動員》、《超人特攻隊》等片繼續締造佳績,也相繼拿下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海底總動員》的票房更打破迪士尼《獅子王》當年所締造的紀錄,而成為影史帳面票房最賣座的動畫電影。雙方原本七部片約的合作關係即將結束,在討論是否續約的過程,水漲船高的皮克斯自然希望能夠跟迪士尼爭取更多,像是拆帳比例的調整、作品版權的歸屬…等等,但是迪士尼高層卻一直無法答應這些新提出來的條件,雙方的續約談判久久未成,埋下彼此的芥蒂,終於在2004年宣告破局。雙方關係愈鬧愈僵,皮克斯的Steve Jobs 公開批評迪士尼作品了無新意;迪士尼則另設新片廠「Circle 7」,説要自行拍攝皮克斯作品的續集。
同一時間迪士尼內部也面臨接班問題,原本的領導者Michael Eisner 約滿退休,一番波折之後,新任總裁Robert Iger 于2005年10月正式接棒。接下迪士尼重擔的Robert Iger,一上任就積極消弭迪士尼與其他單位的嫌隙,包括重新請回當初跟Michael Eisner 鬧翻的Roy Disney(華特迪士尼的侄子),並與米拉麥斯打破僵局完成電影版權歸屬的協議。至於與皮克斯方面分或合的議題,Robert Iger 更是積極修補關係,事實上皮克斯方面也一直在靜候迪士尼接班問題的明朗化,所以雖然已跟迪士尼公開鬧翻,但一點都不急著找其他合作對象,説實在話,其他片商也很難能提出比迪士尼更佳的合作條件。所以當Robert Iger 上任迪士尼總裁當天,皮克斯領導人Steve Jobs 就發了一封祝賀郵件,雙方的不愉快似乎已隨著Michael Eisner 的下臺而消弭。
在2005年10月蘋果電腦新款iPod 的發表會上,迪士尼Robert Iger 也親自出席,和蘋果電腦及皮克斯的Steve Jobs 共同宣佈一些合作,像是以後用iPod 新款手機就可觀看迪士尼旗下ABC 電視頻道的《慾望師奶》、《Lost檔案》等現今熱門影集,以及一些迪士尼膾炙人口的動畫作品。觀察家可由這場發表會上的互動嗅出一些氣息,迪士尼與皮克斯的關係,經過這兩三年的風風雨雨之後,隨著迪士尼領導階層改朝換代,已逐漸往良性發展,當時就有人推測新的合作契約應該已經差不多確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