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展覽

20世紀60年代起的德國新表現主義藝術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8-19 16:56:08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Georg Baselitz, Rote Mutter mit Kind, 1985, Privatbesitz
喬治巴塞利茲,紅色母親與孩子,1985年,私人收藏

德國新一代繪畫正處於成功發展的趨勢中,並時常伴有爭論。這是一段“新的藝術史”嗎?當代的年輕人,特別是德國年輕人正不假思索的進行著“野蠻”繪畫:對畫面的形式和顏色沒有很多細膩的感覺,放鬆或者狂怒的、幽默的、神秘的或者骯髒的。這是“先生存,然後規範生活”的一代,他們在繪畫中找到了自如的表達工具,這些繪畫受到收藏家及策展人的強烈歡迎,包括雙年展和文獻展。

在1982年的《明鏡》文章中,説一個政治性媒體報導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新藝術潮流,它似乎囊括一切並與自身進行著割裂,這個潮流在當時得到了極高的評價:“概念藝術”接替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抽象藝術形態。現在藝術家們正準備共同重新創造新的藝術--雖然藝術節剛宣告“繪畫已經死亡”。這句名言是法國保羅•德拉羅什在1839年提出的著名格言,它宣示攝影(可能)開始逐漸居於優勢地位,自此之後,攝影一直與經典繪畫處於競爭的關係並一直持續到今天。伴隨著攝影的興起,人們和繪畫的關係發生了變化並以另外一種方式實現自治。攝影易於操縱,因此也能用於更廣泛的藝術領域,人們也是在一段時間後才理解這一點。

1945年後,繪畫開始重視表現情感,並將具象元素重新加入繪畫,這是一個逐漸發生的過程,它的發端也是以抽象表現為前提。在紐約的抽象表現主義流派(如波洛克、德庫寧、馬瑟韋爾、克萊恩)的影響下,20世紀50年代歐洲還是轉向了表現主義的抽象繪畫,特別是K.O.格茨、森訥堡、E.舒馬赫、W. 斯托樂等藝術家主要強調的行動內容,同時,還有少數幾個人轉向色域繪畫領域。60年代初,來自美國的波普藝術在歐洲産生了很大影響,在許多方面産生了效果:日常用品成為繪畫題材,大眾媒體的印刷工藝,攝影和電影媒介,都深深地影響著傳統美學標準。

早在著名的“新狂野派”(80年代初引起轟動)之前,被稱為“第一代”的藝術家團體就確定新方向,轉向新表現主義。他們中包括喬治•巴塞利茲、馬庫斯•呂佩茨、約爾格•伊門道夫、彭克、西格馬•波爾克、裏希特等等。他們的繪畫語言一直是當代藝術的經典,同時是藝術市場上最寶貴的作品。所有藝術家都在開發符合自己特色的繪畫題材。呂佩茨最初開始研究軍事符號,並以一種批判性反思的方式來處理國家權力標識,巴塞利茲決定將他的創作主題集中于頭部,K.H.霍迪科則致力於將柏林作為一個大城市研究。彭克為了逃避在東德的政治規定,將繪畫簡化到古老的素描小人像。格哈德•裏希特曾經一度將納粹政權時期他自己家庭和自己的過去作為研究對象,波爾克嘗試用超現實主義的手段,將題材串在一起,並以看似隨意和諷刺的方式將波普藝術元素反映在作品中 。伊門道夫是約瑟夫•博伊斯的學生,信仰逐漸流行起來的毛主義,在藝術中追求民主化,並以他的作品Lidl-Babys來反對現有藝術。而另一方面,安塞姆•基弗從一開始就以挑釁題材登上藝術舞臺,研究納粹政權時期德國艱難的歷史。迄今為止,他仍然不感疲倦,以新圖像來保持對這一段殘酷歷史的警醒。


Markus Lüppertz, Helm II, 1972, Privatbesitz
馬庫斯•呂佩茨,鋼盔II,1972年,私人藏品

20世紀80年代初,有一些以團體形式出現的藝術家群體,他們獨具風格的創作展現強烈的情緒,並涉及到很多其他主題。作為“新狂野派”或者“年輕狂野派”,他們一開始就獲得成功,受到藝術市場的廣泛青睞,也正因如此,他們得以書寫藝術歷史。他們的創作價格很快攀升,作品從一開始就成為重要收藏品。這其中主要有柏林、科隆和漢堡三個中心。在柏林,主要以萊納•費亭恩、赫爾穆特•米登多夫、莎樂美、艾利弗拉•巴赫為首,他們以表現主義方式和“橋社”的畫家精神(E.L.基什內爾、施密特-羅特盧夫、赫克爾等),通過彩色畫派來展示魅力。通過直接、激烈,同時也以反抗的角度,他們不僅將自己的生活投放到畫布上,也概述著處於分裂中的大都市生活。

科隆的藝術家則組成了“米爾海姆自由”社團(依據一個城市地區而命名)。他們中主要有彼得•波莫爾斯,他的超現實主義繪畫産生了很大影響。同時還有萊•納格羅斯,那是他曾在科隆短暫居住過,並尋求一種新的與時代相符的藝術表達方式。同時,他還“請教”經典藝術,如中世紀以及巴洛克風格的巨作,同時還對波普藝術元素進行了積極實踐,這些元素不僅是他複製于來自美國的藝術風格,也是他很快確定的創作內容。

在漢堡也形成了一個相對較小的藝術圈,以維納為首的一群人實踐著另外的藝術論調。諷刺、批判社會,同時也有一定的幽默性的創作,呈現出他們忽視所有的社會標準,並尋找嶄新的藝術風格。

本次展覽還有意涉及了一些來自當時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代表作,藝術家們通過具象和表現手法進行著另外一種思考。出於國家對繪畫的規定,即使是國家藝術家如圖布克和海思希也明顯表露出,藝術家極強烈的向表現主義靠近。卡爾•弗裏德里希•克勞斯和漢納•斯普林米爾等藝術家逃避國家監控,以複雜的圖畫內容或者一幅極度抽象的形體畫為掩護。藝術家彭克在西方也很快成為無教派者的代名詞,他以素描小人像為主題,頗有遠古崖壁繪畫的風格。逃到西德後,他依然保持著自己的風格,而且幾乎不會讓人感覺驚奇,他也與美國的基斯•哈林的作品保持著形式上的接近。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