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解密德國藝術家安塞姆·基弗的巨型工作室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8-01 11:03:46 | 文章來源: 銘靜藝術工作室微信

2010年,荷蘭導演索菲亞·菲尼斯(Sophie Fiennes)完成了她的紀錄片《故城草木深》(Over Your Cities Grass Will)。這部影片深入探訪了安塞姆·基弗在法國南部巴爾雅克的工作室和其創作過程。關注類似題材的還有丹尼爾•科恩(Danièle Cohn),他的著作《安塞姆•基弗的工作室》(Anselm Kiefer Studios)包含超過300幅插圖,完整闡釋了基弗的工作室對他的視野、工作和理念産生的影響。作為戰後德國新表現主義代表人物,基弗在過去46年來在法國、德國和義大利共擁有7間工作室。

這本書最主要的意義是給了讀者一次洞悉基弗工作過程和方法的機會,“基弗一般都是單獨在工作室工作,像一個隱士,”科恩寫道。基弗的工作和生活都發生在他的工作室裏,科恩指“這兩者之間沒有區別”,以強調基弗完全沉浸在工作中的狀態。

更重要的是,這本書的內容,尤其是圖片部分對基弗作品謎一樣的巨大尺度提供了注解和闡釋。作者從頭至尾都在強調基弗的工作室的龐大,“走在安塞姆•基弗的工作室裏會有不同層次的體驗……因為面積太大,我們不能一眼看清工作室的全貌,不能‘掌控’這個空間。”基弗會在他雜亂的迷宮中裏騎自行車、摩托車甚至開車穿行。

藝術骨灰粉們應該會欣賞基弗工作過程中的實用主義精神。比如,基弗曾經在法國南部巴爾雅克(Barjac)的工作室原來是一個養蠶場。他在這裡堆放了成卷的畫布,並將其改造成了一個巨大而設施完備的工作區域(1993—2007),科恩介紹,這個空間現在仍作為一個“實驗室”存在著。而那些這些畫布隨後則被釘在框上運到基弗現在位於巴黎附近塞納•馬恩省(Seine-et-Marne)克魯瓦西•波堡(Croissy-Beaubourg)的工作室。像這種對基弗鮮為人知的工作方式的解密正是本書的核心。

科恩最重要的觀點是:基弗的工作室反映了他對自己作品的看法——它們是永恒、統一的整體。這是在時間和空間上貫穿全文分析的一條主線。

最明顯的例子是基弗對德國那段黑暗歷史的嚴酷解剖。任何對其作品的分析必須要解答一個問題:他為什麼覺得需要對自己的祖國在20世紀犯下的罪行作出解釋? 本書對於基弗1969年的展覽“佔領”(Occupations)做出了詳細的描述,展覽展現了一系列虛構的影像,照片中基弗穿著他父親的軍裝在歐洲各大紀念碑前行納粹軍禮。

其實,科恩的某些論點可以説有些牽強和重復,尤其在強調工作室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單元或“一個小宇宙”上。因為諷刺的是,基弗的那些晦澀難懂的作品反映的正是向外在世界的拓展和發現,比如採用星座這種富有巧思且引人注目的圖像。令人驚訝的是,基弗還是一個具有全球視野的藝術家,他會到處蒐集“他發現的一小部分世界(比如印度的磚塊,摩洛哥的玫瑰,科隆大教堂裏的鉛)”。同時,書中的圖片説明也可以寫的更清楚易懂一些。但這些小缺點都不妨礙這本書成為一部精彩的著作,尤其是對於基弗這位21世紀極富遠見的藝術家的視覺研究。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