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拍國際:評嘉慶洋彩黃地開光端午五毒靈符圖膳碗

時間:2011-11-07 17:00:38 | 來源:藝術中國

展覽>

于乾隆九年五月初四日,司庫白世秀將唐英焼造得艾葉靈符膳碗十件持進,交太監胡世傑呈進,訖。”

本品屬於清宮專為端午節而燒造的御用器皿,富具節令色彩。其畫風具有濃郁的西洋色彩,為典型的清宮洋彩器皿之一,無論在造型樣式、施彩描繪上,品格均不讓前朝,殊為可珍。其開光之內分別繪出民間傳説中的“五毒”,分別是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民間認為五月是五毒出沒之時,民謠説:“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因此每到端午節,民間要用各種方法以預防五毒之害,進行驅兇納吉的祈禱。滿族人把端午節叫“五月節”,清宮更是非常重視,乾隆十八年曾有諭旨,“以後每年五月初一起挂五毒荷包。”端午節當天,宮中要開“粽席”,用膳食,皇帝要喝菖蒲酒,賞眾人喝雄黃酒,皇帝使用的是帶有“艾葉靈符”紋飾的食具,膳後用的果茶是桑椹、櫻桃、茯苓等適時的鮮果。

本品正是迎合嘉慶時期清宮御用之需而燒制,既是清宮習俗的反映,又是一例洋彩裝飾工藝的傑出珍品。洋彩正是十八世紀清宮與西洋文化交流互動而産生的藝術珍品,它是雍乾時期清宮對運用西洋繪畫技法描繪的彩瓷的正式名稱,乾隆朝《活計檔》、《陳設檔》多作“磁胎洋彩”,原配木匣上也皆刻上“洋彩”品名。“洋彩”名稱最早出現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唐英所撰之《陶務述略碑記》:“洋彩器皿,本朝新倣西洋法瑯畫法,人物、山水、花卉、翎毛,無不精細入微。”該碑據實記載,憑此表明清宮洋彩至少在雍正晚期已被珠山禦窯廠成功燒制。 洋彩的繪畫設色妍麗繁縟,有別於傳統技法,更需要畫工高超的繪畫功底與豐富的經驗。唐英在乾隆八年奉諭編撰完成的《陶冶圖冊》第十七編“圓琢洋採”中曾作如此評述:“圓琢白器,五採繪畫,摹倣西洋,故曰洋採。須素習繪事高手,將各種顏料研細調和,以白瓷片繪染燒試,必熟諳顏料、火候之性,始可由粗及細,熟中生巧,總以眼明、心細、手準為佳。所用顏料與法瑯色同,其調色之法有三:一用芸香油,一用膠水,一用清水。蓋油色便於渲染,膠水所調便於搨抹,而清水之色則便於堆填也。”洋彩瓷器的成熟與流行,使得西洋技法與西洋題材在清宮瓷器上得到完美結合,品格不凡,鑄就了中國陶瓷史上一段洋溢西洋氣息的佚麗篇章。

身為兩朝榷陶使者的唐英強調洋彩的主要特徵就是“摹倣西洋”,對繪畫者的要求非常嚴格,必須具有過硬的技術根基方可,並且需要對彩繪效果反覆做試燒檢驗,把握著色彩變化、搭配的奧妙之處,強調指出洋彩與瓷胎畫琺瑯均使用相同的顏料。本品之紋飾與顏料運用技法諸多方面凸顯出典型洋彩之特徵:一是繪畫技法摹倣西洋光影畫法,注重枝葉的明暗表現和花朵花瓣的立體層次;二是外壁多處使用洋彩特有的圓狀光點裝飾。

本品極盡裝飾之能事,敷彩華麗,設色鮮艷,對比強烈奪目,繪製精緻,富於變化,立體感極強,令人一見難忘。更為難得的是本品成對保存,傳承有序,為英國著名收藏“放山居”舊藏。“放山居”(Fonthill House)位於英格蘭西南部的威爾特郡,毗鄰聞名遐邇的放山修道院(Fonthill Abbey),至今已經有超過150年的歷史。這裡原本是19世紀“英國首富”詹姆斯•莫裏森(James Morrison)的一座鄉村私邸,莫裏森家族一直將其作為藝術收藏品的陳列地。“放山居”所藏珍寶分別於1965年、1971年和2004年進行了3次專場拍賣,每一次都在全世界的中國藝術品市場上引起巨大轟動。本品即為2004年專場拍賣中的拍品之一,足見其珍罕程度。

中拍國際2011秋季拍賣會

預展時間:2011年12月4日—6日

拍賣時間:12月6日—7日

預展及拍賣地點:北京長城飯店二層宴會廳

 

1  2  3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