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移民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4-16 14:06:24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民生美術館 民生現代美術館 中國當代藝術三十年 當代藝術 當代藝術三十年

劉小東《三峽大移民》 2003 年 布面油畫 200×800cm

《陽光普照》 1990 年 布面油畫 180×195cm

Sunshine 1990 oil on canvas 180×195cm

劉小東的繪畫解讀以及《三峽大移民》

小東的繪畫源自西方繪畫深厚的傳統。這個傳統曾經是人們解讀世界、歷史的視覺途徑,並構成了人們對精神世界的表述和記憶。在中國百年的油畫實踐中,由於傳統文化的敗落和藝術思想體系的政治化,中國油畫始終沒有走出學院派的幼稚習作或偽文人的虛情假意的泥潭。在漫長的意識形態繪畫和今天的審美實踐中,有關現實主義的繪畫從假大空的宏大敘事蛻變為充滿著慾望的嫵媚和矯情。

劉小東的繪畫則是一個例外,並最富有代表性和完整性。在如同電影情節的片斷的畫面中,他癡迷的世界中沒有虛偽做作的美學的陳詞濫調和通常藝術家所特有的可疑的文化立場和策略。這種沒有立場的立場,更真誠、自由、坦率地談著一個個生活的故事,而這些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鏡像了現實,陌生又遙遠、疏離若隔世,使看似堅實的世界又多了一層含義。對世界獨特角度的觀察、真誠和同情的氣質,與自在的無聊無奈的心情構成了更深的矛盾;對普通人生活的人性的感受、對生活常態的表述和對表述本身的癡迷使這個沒心沒肺的世界變得不可知和神聖起來。劉小東的目光所及,自然地構成了他的繪畫世界。它們自然和真實的屬性使人們解脫,使觀者無語。這不僅僅來自他的觀察和感悟的方式,更來自於他獨特的繪畫語言的消解性,使現實在他筆下如同冰遇到火一般融解。這個繪畫性如同行雲流水一樣魔術般地承載和包容著不容置疑的現實世界,使藝術的片斷成為了另一種平行的現實,使人們在困難的無能為力的生活常態中變得有可能以另一種方式來接近、關懷和同情。

“三峽大移民”是小東的新作。在中國油畫史中,這幅作品所涉及的題材和規模都是無可比擬的。作品的複雜含義和在繪畫形態上的令人震撼的強大的力量、作品充滿人性的立場和高超的語言方式使每一個看到它們的人感動和不可忘記。這組作品和小東以往的作品一脈相承。在平凡的細節中誠實而高尚,使畫面現實真實到令人不願相信的地步。它們的史詩般的情感和鬼斧神工的表現力令人對小東的品質和手段望而生畏。......>>

附:劉小東、賈樟柯專訪

劉小東

1963年出生於遼寧省錦州金城鎮。1988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油畫係。1994年在中央美術學院油畫係任教至今。自80年代末至今,劉小東通過現實主義風格來表達對當下人的命運和生活狀態的關注。80年代末他應邀參加很多國內外的重要展覽,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美國舊金山現代美術館、日本福岡美術館、澳大利亞昆蘭美術館等收藏。

1992年起,劉小東多次參與影視拍攝活動,1993年他和妻子喻紅出演《冬春的日子》,扮演一對油畫家夫婦,1994年該片獲得希臘亞歷山大國際青年電影節大獎,並被英國大學BBC評為“電影百年經典影片”之一。

賈樟柯

1970年出生於山西汾陽,1997年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其作品《小武》(1997年)在第48屆柏林電影節等七個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大獎;《站臺》(2000年)獲法國南特三大洲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等六個影展獎項;《任逍遙》(2002年)入圍第55屆法國嘎納電影節,並成為惟一一個入圍的華語影片。日本北野武事務所的市川尚三先生曾這樣評述他:“賈樟柯會成為中國電影的一代大師,他將成為中國電影邁向世界的一座橋梁。”

劉小東和賈樟柯,一個是當代中國油畫界的領軍人物,一個是做獨立電影而享譽國際影壇的青年才俊,他們都可以稱得上是2005年美術界和電影界的風雲人物,將這兩個不同領域的藝術家約在一起聊天,還要歸因于他們剛剛結束的三峽之行。

2002年年底,劉小東去三峽旅遊,看到正在搬遷的三峽縣城,即萌發了創作的想法。 直到2003年SARS爆發的 時候,劉小東創作了第一幅關於三峽的油畫作品——《三峽大移民》(200cm×800cm);2004年他在《三峽大移民》的基礎上,繼續關注三峽人的命運,創作了《三峽新移民》(300cm×1000cm);2005年下半年,劉小東和賈樟柯相約共赴三峽,分別創作了油畫《溫床》和以劉小東為主角的記錄片《東》,該片計劃在劉小東的畫展上公映。這是賈樟柯首次去三峽考察,即被那裏的一切深深地震撼,因此他在計劃之外還拍攝了一部電影《三峽好人》。這是一個喧囂的週五傍晚,記者在三環邊找到了劉小東提議作為見面地點的酒吧。這是一個可以將嘈雜淹沒舒緩的輕音樂中的城市角落,墻上張挂著很多當下賣得正紅火的當代藝術品,像張曉剛的油畫、王廣義和岳敏君的版畫……

8點整,劉小東開著一輛黑色轎車疾馳而來。他瘦瘦高高的身材,戴著一副眼鏡,走起路來大步流星,説話略帶有家鄉口音,淳樸瀟脫。落座寒暄一番後,賈樟柯匆匆趕來,他白皙的面龐上一直挂著親切的微笑,年輕卻有著學者般成熟儒雅的風度。......>>

 

附:評論——從劉小東的八十年代至今

具體現實主義——劉小東和他的時代和我們的時代(創作的時間軸)

文/范迪安

有足夠的理由讓我們對劉小東十年的繪畫歷程作一次整體的見面:在這個十年中,他在繪畫領域裏有持續和充分的興味,從來沒有喪失對於繪畫的堅定信念,而且鮮明地表示出自己對於繪畫價值的肯定;他是在當代畫壇難能可貴地葆有旺盛創造熱情的畫家,十年裏畫出了大量作品,足以構成一次飽滿的展示;他曾經是當代藝術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但總是能與潮流保持微笑的距離,甚至經常連同自己,將潮流作為調侃的對象。所以,當潮流退去或轉換時,他還牢靠地站在那裏,朝向自己的藝術目標。在今日繪畫越來越多地遭受著觀念的挑戰和新的視覺表達方式的擠壓之時,回顧他10年來繪畫的過程,我們能夠看到二十一世紀九十年代中國藝術的文化走向和畫家個體價值取向之間的關係,也可以看到繪畫的社會公共性與其語言自身魅力之間的關係。我們都十分清楚,在今日藝術多元化的時代特點之下,評述一位畫家的位置和他的藝術價值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是對劉小東,他十年繪畫的一貫性姿態和明確的個人風格,能夠讓我們作出比較客觀的判斷,從而認識一位畫家作為創造主體的精神自覺所具有的學術意義。

我對劉小東的繪畫始終抱有明確的喜歡態度。每當面對他的新作,我都感覺到有一種滿足了期待的愉悅,有一種依然如故的新鮮感。儘管有時候在看他的作品的時候,其他藝術潮流和藝術現象正在我的周圍,但是他的畫仍然以非常具有當下性的藝術特質,非常具有堅定而有力的視覺感染力,使我感到興奮。回想當時他作為一個青年畫家在畫壇出現的時候,人們還是用一種鼓勵的肯定來評價他的作品,而當他人到中年的今天,我們再來觀賞他的十年積累,已經可以從他和我們這個時代之間的文化關係上,看到他的藝術的內在一致性,由而獲得不帶私交色彩的精神聚合。

附三:尊重現實:劉小東自述

自1988年從中央美術學院畢業以來的二三年裏,我畫了不少油畫和一批素描稿。回顧這些畫,我感到踏實。我相信畫家的生活和畫家的藝術走到一起並保持 一致是從事藝術創作的基本要素。生活中我是個現實主義者,所以我覺得藝術應該是現實主義的。現在世界上各種“主義”眾多,我堅持“現實主義”是因為現實主義對於我來説具有紀實性和直接性。我依託在這個基點上,心中感到實在。

畢業後我首先畫了幾幅素描,當我手中的木炭在白紙上慢慢運作的時候,我仿佛直接觸摸到了自己的神經。我隨著這種快感完成五六張大幅素摸。事隔不久我拿 起油畫筆對著兩位朋友畫《休息》這張畫時,我體會到筆和色不僅直接觸摸到我的心,也老老實實地貼到了客觀物象上。我順勢又完成了幾張油畫,然後獨自在昏暗 的畫室裏享受這種快感。

我第一次擁有了一個單獨畫室,我心溶於此、陶醉於此,腦袋裏的"思想"開始慢慢純凈。回想從中央美術學院附中到中央美術學院的8年科班教育,我獲得了 許多知識,最直接的就是"功夫"。我學畫從來不怕"學死、畫死",更不信"美院培養畫匠"的説法。凡天下事,既然如此就該順應天意一走到底,結果總會有 的。如果懷疑太多,跟天鬥跟地鬥終究還是跟自己過不去。我發揮"功夫"的長處,其他"想法"在此亦裸裸的、現實的形、色面前顯得嬌柔脆弱、不堪一擊。

我越來越尊重現實,尊重生活,尊重有意思的和沒意思的個人生活、周圍人的生活。我尊重直覺,也相信直覺除了天生也可由訓練得來。記得布列松説過一句 話,大意是説世間萬物都有其組合得最完美的瞬間,生活確實如此。假如你注意一下,這把椅子和那張桌子以及桌上的一打報紙,我的老天,是誰安排的!組合得這 樣天衣無縫、意味無窮。 ......>>

附四:簡歷

個展:

1990年

“劉小東”,中國 北京 中央美術學院畫廊

2000年

“劉小東1990-2000”,中國 北京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劉小東”,美國 舊金山 LIMN畫廊

2001年

“劉小東”,法國 巴黎 LOFT畫廊

2002年

“劉小東在東海”,台灣 東海大學藝術中心......>>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