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 · 亞當 · 夏娃的啟示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4-16 14:02:32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民生美術館 民生現代美術館 中國當代藝術三十年 當代藝術 當代藝術三十年

《在新時代 • 亞當 • 夏娃的啟示》 1985 年 布面油畫 196×164cm

New Era-Apocalypto of Adam and Eve 1985 oil on canvas 196×164cm

作者簡介:

孟祿丁 (1962-)生於河北保定市。1979-1983 就讀于中央美術學院附中,1983-1987 就讀于中央美術學院油畫係,1987留校任教于中央美術學院油畫係第四畫室。1990 就讀于德國卡斯魯赫國立美術學院,1992年移居美國,1993 任教于美國理德學院,1989成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1993作為評委參加”中國油畫雙 年展“(中國美術館)北京,1985獲“國際青年年美展“鼓勵獎,1987獲“中央美術學院雙年展“獎,1993獲“中國油畫雙年展“特別榮譽獎。

主要群展:

1985國際青年年美展(中國美術館)北京,

1986四國現代藝術展 巴黎, 法國,

1987北京國際藝苑第二屆油畫展(中國美術館)北京,

第一屆中國油畫展,(上海展覽中心)......>>

作品解讀:類似的超現實主義手法

“一切定論對青年來説都是有疑問的。進步的壓力迫使我們對以往進行反思。有的秩序對我們來説,越來越不適應。”——懷疑主義的思想傾向。在這一代藝術家看來,歷史在藝術家心中留下的回憶和對真實情感的尋找雖然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但這並不等於能夠把握住時代的核心問題。在過去,真實不過是視覺表像的現實,只有這樣的現實才被認為是客觀存在這的現實。“殊不知,大腦的思維也是一種現實,是一種隱性的現實,也有其自身的確定性。藝術家不僅僅可以以‘唯實’的觀察,也可以用‘唯心’的靈性去感應我們生存其中的世界。”藝術家認為,對於事物的評判可以依據內心。藝術家不相信“原有秩序”及主流意識形態的藝術思想,他們寧可想亞當夏娃那樣吃下危險的果子體驗人間的苦難,也不願意被上帝左右而享受沒有光明的天堂幸福。正如畫中所象徵那樣,衝破天國清規戒律的束縛勢所必然:我們必須去正視未來。這個未來究竟怎樣並不關鍵,重要的是必須在這時必須打破一個不堪忍受的原有秩序。

記者:您的作品《在新時代-——亞當和夏娃的啟示》在1985年“前進中的中國青年全國美展”中引起了極大的反響,當時是什麼原因促使您創作了那幅 作品?

孟祿丁:“第一屆全國青年美展”舉辦時我還未出生,“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舉辦時,我正在美院附中上學,看這個展覽,但並沒有太深刻的印 象,只記得有《父親》那幅畫,我們那時是少年輕狂,我們的視野早已超越了現實主義。文革後恢復了高考,79年我考入了中央美院附中。在那個青春叛逆的年齡,恰逢改革開放初期。比起“40後”、“50後” 我們懂事時,基本上沒有主 動參與革命的意識,也未曾受到過如文革,上山下鄉等的迫害,而我們的兒時,卻是在“紅色文化”的映照下自由而無拘的成長的。所以説“60後”是幸運的一 代、承前啟後的一代,也是複雜、敏感、孤傲和特立獨行的一代。我們的青春期伴隨著動蕩的轉型期而成長,那是個新舊交錯和衝撞的激情年代。......>>

高名潞對話孟祿丁:

高名潞:在全球化語境中,西方的現代和後現代主義在中國都呈現出一種“錯位”現象。後現代主義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呈現出兩個特點:第一,放棄了現代 主義精英式的話語方式而轉向波普,挪用、借用、調侃、反諷是後現代慣用的手法;第二,強調社會性、時尚性和流行文化,無視知識分子的話語形式。現代主義在 1950年代走到了話語、話權系統化階段,就會阻礙藝術的創新。西方的背景決定其有必要採用後現代主義的方式進行革命,但是切換到中國20世紀80年代的 背景中,就變成了一種“錯位”。

孟祿丁:因為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追求的是精英文化,但時間太短了,1989年之後就發生了轉向,政治原因 使中國的藝術迅速與當時西方後現代主義思潮合流。

高名潞:中國當代藝術創作主要是市場形式、圖像主義,視覺衝擊非常強烈的東西,調侃、反諷、 挪用成為基本程式,但這些東西不是中國當下最有文化價值的東西。對西方主流話語而言,他們認為這些形式錶現了中國的當代現實主義,他們很容易從中看到西方 人直觀的中國都市生活。這種情況也讓中國藝術 家很願意用這種表面形式去迎合西方人的眼球,從而掩蓋了過去二三十年以來偏于深入探討美學、哲學的藝術類型,特別是抽象藝術的發展。雖然抽象藝術 不被西方主流時尚所接受,但是它表現了一種獨立性和個人化。這種個人化和獨立性正是知識分子的基本品位和品格。所以,我們需要強化這種知識分子話語:第 一、真正的批判現實;第二、在冥想和獨自思考基礎上,建構帶有哲學、美學話語形式的探索,建立自己的方法論。

孟祿丁:’85時期的精英文化短暫發展後遭遇了挫折,1990年代的整個中國文化界都是在妥協、適應當時國內的政治環境。從20世紀90年代到現在的藝術都是妥協的産物,是中國知識界被 迫無奈的選擇,這種妥協又剛好找到一個後現代理論的支撐,得以在國內外解釋和發展。實際上在20世紀80年代,抽象藝術在中國也是邊緣化的,到了90年 代,大家就更無心關注了。......>>

下一頁98.10.1
上一頁三峽大移民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