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東的繪畫解讀以及《三峽大移民》

時間:2010-04-19 21:50:11 | 來源:藝術中國

劉小東《三峽大移民》及早期的《陽光普照》

劉小東的繪畫解讀以及《三峽大移民》

小東的繪畫源自西方繪畫深厚的傳統。這個傳統曾經是人們解讀世界、歷史的視覺途徑,並構成了人們對精神世界的表述和記憶。在中國百年的油畫實踐中,由於傳統文化的敗落和藝術思想體系的政治化,中國油畫始終沒有走出學院派的幼稚習作或偽文人的虛情假意的泥潭。在漫長的意識形態繪畫和今天的審美實踐中,有關現實主義的繪畫從假大空的宏大敘事蛻變為充滿著慾望的嫵媚和矯情。

劉小東的繪畫則是一個例外,並最富有代表性和完整性。在如同電影情節的片斷的畫面中,他癡迷的世界中沒有虛偽做作的美學的陳詞濫調和通常藝術家所特有的可疑的文化立場和策略。這種沒有立場的立場,更真誠、自由、坦率地談著一個個生活的故事,而這些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鏡像了現實,陌生又遙遠、疏離若隔世,使看似堅實的世界又多了一層含義。對世界獨特角度的觀察、真誠和同情的氣質,與自在的無聊無奈的心情構成了更深的矛盾;對普通人生活的人性的感受、對生活常態的表述和對表述本身的癡迷使這個沒心沒肺的世界變得不可知和神聖起來。劉小東的目光所及,自然地構成了他的繪畫世界。它們自然和真實的屬性使人們解脫,使觀者無語。這不僅僅來自他的觀察和感悟的方式,更來自於他獨特的繪畫語言的消解性,使現實在他筆下如同冰遇到火一般融解。這個繪畫性如同行雲流水一樣魔術般地承載和包容著不容置疑的現實世界,使藝術的片斷成為了另一種平行的現實,使人們在困難的無能為力的生活常態中變得有可能以另一種方式來接近、關懷和同情。

“三峽大移民”是小東的新作。在中國油畫史中,這幅作品所涉及的題材和規模都是無可比擬的。作品的複雜含義和在繪畫形態上的令人震撼的強大的力量、作品充滿人性的立場和高超的語言方式使每一個看到它們的人感動和不可忘記。這組作品和小東以往的作品一脈相承。在平凡的細節中誠實而高尚,使畫面現實真實到令人不願相信的地步。它們的史詩般的情感和鬼斧神工的表現力令人對小東的品質和手段望而生畏。

“三峽大移民”展示了一個藝術家對世界的看法。這個看法如同圍繞著三峽所發生的一切不幸的歷史史實、被移走的人群、被拆遷的村落和發生在三峽的家庭、個人的故事、意識形態之爭、歷史之變一樣地確鑿和無奈、一樣地詭異和荒誕、支離破碎、無恩無怨。一草一木、一禽一獸、一磚一瓦,構成了中國當代藝術史中最令人難忘的畫面,呈現出一個國家的傷口和一個藝術家的無言的立場。

繪畫在這裡展示了它可能的全部力量。時間停止,讓無言者訴説,讓沒有可能和機會的人們有機會看著這個默許了這一切發生的世界。“三峽大移民”無論從作品的藝術觀和立場上都使它們成為這個時代極為稀有和最為重要的作品。

“商店、樓房、城市,慢慢被水淹沒。”劉小東稱,變化的三峽激發自己的創作慾望,而他近年三幅較重要的作品,都以三峽為主題。 “她正在消失,一切都在變化。”這次創作激發了劉小東對三峽的創作慾望,他説,自己不只是對現實的描繪和記錄,而想通過作品,表達對三峽人命運的關注和感受。2004年,他再次創作了《三峽新移民》,作品選用倒三角形構圖。第三部作品《溫床》一共有兩件作品,其中一件就是在三峽現場作畫,另一件是在泰國作畫。“我畫了三次三峽,每次,三峽都帶給我不同的東西;每次,都是一種提升。”劉小東還表示,自己會將《溫床》收藏起來,暫時不賣。

背景:

故事要追溯到2002年底。畫家劉小東去三峽旅遊,那時三峽大壩已經在建設中,目睹正在搬遷的三峽縣城,在大山大水深遠的空間中,一片又一片的廢墟,一個又一個荒廢的山頭,自稱對景觀十分敏感的劉小東感動了。劉小東以奉節為背景,結合北京某工地幾個男子在風沙中扛一根鋼筋前行的場景創作了8米長卷《三峽大移民》,引起轟動。細心的觀眾會發現,畫中有兩個人戴著口罩,這是因為作品創作的時期正值“非典”,見證了畫家對那段歷史的記錄。同時,劉小東在這件作品中運用了自下而上的新畫法,這是因為三峽的雨很難表現,他沒有直接用畫筆描繪,而是在畫的最上端讓顏料自然流下來,形成雨水飛灑的效果。

作品描述:

當你面對這兩幅巨作時,內心深處也許會感到震撼,它們表現的是一個藝術家對世界的看法,是一個藝術家真誠地從藝術的角度以多重敘述的方式展開對同一個事件的思考和詮釋。和劉小東以往的畫一樣,作品充滿人性的立場,在平凡的細節中誠實而高尚。2004年11月,藝術文件倉庫和環碧堂畫廊聯合舉辦了關於這兩幅畫的展覽,賈樟柯也許就是在那時看到這組畫的,他説:“我從來沒有去過三峽,但是第一次看到劉小東關於三峽的畫的時候就特別喜歡,對那個地方也産生了興趣”。正是這種興趣,使他在德國某基金會提出贊助自己拍一部反映藝術家創作的紀錄片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劉小東和他的三峽組畫。

作家阿城無疑也被震撼了,他洋洋灑灑地為這次畫展寫了近10萬字的評論,而這成為了啟迪劉小東展開新的三峽之旅的由頭。從阿城的評論裏,劉小東更深入地了解了三峽從古代到現代的變化以及圍繞三峽大壩的建設所展開的種種爭論,他再一次地被三峽吸引,決定重返三峽,並邀賈樟柯同行。

此時的賈樟柯正在為德國基金會取消贊助而一籌莫展。這時,作為投資人角色的淡勃出現了。説淡勃是投資人並不確切,實際上他是一位專門收藏當代藝術的藏家,尤其對劉小東的畫情有獨鍾。正是他在2004年斥資百萬元收藏了《三峽大移民》。據説,這是中國第一幅價格過百萬的當代油畫。淡勃的介入使賈樟柯的紀錄片終於如期開拍。

2005年7月,中國奉節。劉小東以夔門為背景開始創作油畫《溫床》(2.6米×10米),11名拆遷工人成為他寫生的模特。他們坐在床墊上打牌,一種艱難的困境與一種柔軟相碰撞,他們身後那座有2000年曆史的城市因三峽工程的建設即將消逝。畫家用他的筆描繪了在巨大的社會變遷中,個人的渺小與輕微,以喚起對生命本身的熱愛與思考。賈樟柯則用他的鏡頭忠實地記錄下整個創作過程。這部紀錄片就是在威尼斯電影節榮膺歐洲紀錄片協會獎和歐洲藝術協會獎的《東》。  

作品的延伸:

故事片《三峽好人》的産生更是出於偶然,用賈樟柯的話來講是“計劃外産品”。在拍攝《東》的同時,同樣身為藝術家的賈樟柯在沿途走來的過程中,被徹底“擊倒”了。於是便有了這次2天草創齣劇本,一個月拍完故事主體,完全即興卻靈動的創作過程。而《三峽好人》在威尼斯一舉拿下了象徵電影界至高榮譽的金獅大獎只能用“無心插柳柳成蔭”來形容。

《東》的拍攝則一直持續到了2006年。在完成三峽部分的創作後,劉小東又把目光移向了對亞洲都市化進程與移民浪潮的關注。他選擇了泰國曼谷,因為曼谷與奉節一樣都有河流經過,奔騰向前絕不回頭。劉小東請來11位當地女性為她們寫生,炎熱的城市讓女人們昏昏欲睡,惟有地上的水果鮮艷依舊。畫家通過這一組分別表現男人與女人對稱的畫作完成了他對於亞洲範圍內移民浪潮的思考。這就是由一組畫引發出的一次藝術事件,在中國當代藝術史上無疑是一次奇特經歷。但它的意義絕不僅僅在於一個金獅獎。當我們逐漸習慣用價格來衡量一幅畫的時候,這樣一次藝術事件則恰恰證明了繪畫獨特的價值,即優秀的繪畫是思想原生的載體,它對我們社會的文化生活應該具有誘導、誘發性的作用。

作為畫家的劉小東和電影結緣已久。1992年,他與喻紅出演王小帥的首部電影《冬春的日子》,這部電影主要根據他的個人經歷改編而成,2000年,他的另一畫作《自古英雄出少年》取材自王小帥的電影《十七歲的單車》;2004年他與王小帥一起在賈樟柯的電影《世界》中客串兩個人物。

“電影是鮮活的,繪畫是寧靜的,兩者可以互相啟發、刺激,激發出無限的火花。”劉小東説。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