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中國當代藝術青年藏家群體愈發活躍,紛紛創建美術館、基金會,設置藝術獎項、非盈利空間,或是涉足媒體傳播及博覽會等諸多領域,主動參與介入到整個藝術系統生態鏈的完善及建設中。2016年11月9日,由青年藏家慧娜創辦的NA SPACE于上海M50創意園區內開幕,並迎來首展“慧娜收藏展”。本次展覽作品品質上乘,陣容從徐冰、蔡國強、張恩利、汪建偉到小劉偉、鄭國谷、孫遜以及楊心廣、郭熙等,都是極具個人風格、注重觀念的藝術家代表。
自身油畫專業背景的慧娜坦言,由於國內當時學院藝術系統滯後之故,她完全排斥當代藝術。直到2011年,一次機緣巧合下首次出手,花費了千萬元鉅資從匡時拍下徐冰重量級作品《新英文書法·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在此之前,慧娜在其父親的影響下一直關注于較為傳統的收藏門類。徐冰的這件作品,激起了她對於當代藝術理解求知的濃厚興趣,也可以説,這件作品為她搭建了從傳統到當代、從技法至觀念的橋梁。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的慧娜在架上、雕塑、影像、裝置等領域均有涉獵,並逐漸將眼光從二級市場轉向一級市場,畫廊、藝術博覽會更是提供給她學習觀察及分析判斷的諸多背景知識,也令她接觸到更多的年輕藝術家以及全面的藝術生態面貌,對於未來,進而有了更為深刻的思考和主動參與建設的行動考量。
由己及人,慧娜想到更多徘徊于當代藝術門外的同齡人,毅然接受了交大巨人商學院的合作邀請,並擔任藝術品投資研究院院長之職。慧娜希望NA SPACE成為當代藝術融合表演藝術的啟蒙之地,成為一個當代藝術學習、分享、傳播的綜合平臺。
“關於NA SPACE實體空間,一開始我就與團隊討論了很多關於它應該是什麼樣的,我們是不是需要有一個共同的主題,是不是要聯合大家一起做一個很大的活動。最後我們覺得最好得方式就是我們一開始先做一個以自己為主的收藏展活動。因為這更接近與空間本身的意義——非營利、做自己。我們希望之後這個空間融入不同實驗性質年輕藝術或行為及表演藝術,讓藝術家們都有他們自己的想法、態度和形式。如果我們把這空間變成一個跟市場上都一樣的空間模式,這就不是我與團隊自己的東西,這樣做是沒什麼意義的,”慧娜在接受採訪時深思熟慮地説道。
展廳空間現場
駐足於畫作前的觀眾
作為一種探索未來可能的開放機構,NA SPACE將自己定位成一個多元藝術試驗場,支援主張創新顛覆與包容並蓄,並希望在相對封閉、壓抑、機械的藝術系統外提供另一條小小的路徑,給一些遠離“主流”或是“商業” 太久、難以獲得青睞的另類藝術生産及藝術團體、個人提供一些微薄支援。同時,著重強調促成當代藝術與外部的、新鮮的各種文化現象切磋交流,通過交叉實踐的媒介活動沉澱並生成出具自我特徵的文化屬性,在新語境中孕育出文化藝術的新生能量。
展覽空間
展覽現場
譬如該團隊已經運營的APCPAC亞太當代表演及藝術中心,即立足且不限于:當代藝術、文學、音樂、舞蹈、電影、戲劇、建築、工藝及相關學術研討等等不同媒介的綜合型國際藝術交流機構。不難看出,機構主人的勃勃野心——期盼一切乏文化藝術邊界的模糊,期待不同文化元素的混合滲透,期待未知、碰撞、實驗、交鋒! 任何時代,規章與模範只會毀滅天才與藝術。展示與分享藝術作品,自然是未來空間的另一常規安排。
慧娜收藏展品
慧娜收藏作品
展覽現場
身處這個紛呈繁複的物化時代,流行文化、商品化、娛樂化等産業的無限膨脹影響侵蝕著藝術生態的發展。面臨如此的挑戰,同質化的藝術正迫切需要我們去尋找發現可被關注的諸多對象、身邊可感知的種種實在,以此去盡可能拓展藝術的原有維度,以生成出對於當代文化藝術形態的重新解讀和特殊發現,孕育出全新的動力機制。這種轉變,對於從小浸淫于傳統,又有著六年當代收藏的慧娜而言,顯然也是深思熟慮後水到渠成之舉。由觀察到介入到行動,長筭遠略,任重而道遠,年輕一代藏家的自我文化身份和個性精神特質逐漸清晰鮮明,這個現象可謂極具時代性。有理由相信,當下,他們實現自我的每一個行動都會成為種子——無論其多麼微小,都仍是創造未來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