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在藝術這個概念下雕塑是沒有邊界的

時間:2015-03-23 11:33:02 | 來源:99藝術網

資訊>展評>

在藝術這個概念下雕塑是沒有邊界的

記者:當下雕塑的創作已經非常多元了,有時候很難區分什麼是裝置什麼是雕塑,對於當下雕塑的邊界我們該如何看待?

展望:從藝術的角度來講沒有邊界,何種材料、方式都可以用,但是作為藝術家,每個人的精力和天性不同,在面對材料的時候也會不盡相同,因此會出現立體的、平面的和處於兩者之間的作品,這都是藝術家的選擇,在藝術這個概念下是沒有什麼區別。

記者:感覺還是很寬泛,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畢竟有自己的規範和審美標準在裏邊?

展望:對此我是比較有意見的,雖然美院分為雕塑係、繪畫係,雖然有雕塑規範、繪畫規範,但是這些是教學用的,作為藝術家,這裡邊是沒有界限的,怎麼都可以,你明白我的意思嗎?我模糊平面和立體的邊界,完全可以,我模糊影像和裝置邊界完全可以。作為學者研究和教學、學術、學問,你怎麼都行,反過來説作為創作、作為一個藝術品是一樣怎麼都行。兩個怎麼都行:教學是怎麼劃分都行,劃多細都行;藝術什麼都可以。

記者:雕塑藝術再往前推進它的困境在哪?您剛才談的已經沒有邊界了?

展望:最大的困境就是藝術家懶得去做,不知道下一步做什麼,如果拼命幹幾年幹出新成果困境就過去了。

記者:現在又出現了3D列印技術,它會是一種挑戰嗎?就像當初照相機出現對繪畫的影響一樣。

展望:這就跟攝影的出現一樣,能替代繪畫嗎?所以3D列印也沒有辦法替代雕塑,一樣的道理。

我的作品都是自己長出來的

記者:2014年的11月份,您在長征空間舉辦了自己最新的個展,展出的全是最新的作品,對於這批作品是怎樣思考的?

展望:這批作品始於2004年拍攝“鏡花緣”系列,從那個時候開始觀察鏡面反射,五年以後,開始決定專門拍攝,起先是一隻手,後來拍攝了一些反射裸體的鏡像,在2009年的時候,決定將這些平面的作品做成立體的,進行了一年的嘗試,做了很多的草稿和小稿,到2010年的時候開始進行放大,一直到現在,所以説雕塑作品做了五年,在加上之前的平面作品,這個跨度有十年。

記者:之前“鏡花緣”系列的內容是怎樣的?

展望:拍攝的有風景也有人體,只是很少能夠見到,因為還處於探索階段,所以很少呈現和展覽。

記者:為什麼用攝影這種方式來進行創作?

展望:想把雕塑自身所具有的平面的東西給呈現出來,我們都知道雕塑是立體的三圍的,我想通過這些嘗試打通二維平面與三維立體之間的通道,嘗試之間切換的一種可能性;另外,就拿雕塑素材石頭來説,本身就具有很多豐富的內容,所以有人將大理石切成片,磨光之後可以看到裏面的花紋,非常的漂亮,石頭是立體的,而切片的內容卻是平面的,這種矛盾性和關聯性很有意思,我的作品出發點就在這裡。

記者:您採用的是攝影這種形式,其實圖像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東西,可以傳達出很多的資訊,也可以隱藏很多資訊,對於圖像您是如何選擇和處理的?

展望:剛開始創作的時候是比較隨意和偶然的,之後會選擇一些建築的倒影或者是風景的倒影,現在主要是拍攝我自己。

記者:您本次的創作是雕塑,並沒有見到上述所説的平面圖像的內容?

展望:這次的作品是從平面圖像發展而來的,其實在我進行平面實驗之後,我又把平面反射的圖像內容給提煉出來做成雕塑,等於又回到了立體,三維到二維平面又到三維,我的作品都是自己長出來的。

記者:這種圖像的轉換是怎樣實現的?

展望:這種轉換對於雕塑家來説並不是難事,屬於技術的範疇,最重要的是我想要什麼,在面對這些形的問題時,是更傾向於形式的探索還是內容的表達,在這裡“形”就變的非常重要,它的含義很多、很深。

我想從頭開始

記者:此次展覽叫“應形”,我們該如何來理解?

展望:説到“應形”很容易聯想到一個詞“應物象形”,“應物”是一個比較現實主義的概念,簡單的理解就是看到什麼畫什麼,創作的靈感來源於客觀世界,不需要帶有事先的成見、知識和經驗去判斷思考;而“象形”就會比較唯心,是經過思考之後的産物,這個“物”和現實世界中的那個“物”並不是一回事,是不可知的,“應形”就屬於這一范疇,應對任何形式,任何形狀,就像這次的作品,是我想像出來的,能看到的就是形,雖然是我的身影、倒影,但是已經完全看不出“我”,就是一個形,很有意思,不同的人在面對這件作品時會有不同的感受,有人看到的是美,有人看到的或許是一種動物或者是一種植物,變化無窮。

記者:是一種比較抽象性的呈現。

展望:對,沒有特定的主題和形象,主要與觀者的個人生存經驗有關,可以産生各種各樣的想像,比如您看到像一隻熊,是因為你見過熊,假如你沒有見過就不會有這樣的聯想,這就是藝術的欣賞。

記者:這樣來看確實非常有意思,變化無窮,從一點引發到無限,感覺和您的作品大爆炸的觀念也有一定的聯繫?

展望:不是表面的聯繫,這個聯繫要自己去看,或許要過幾年我才能説清楚,就像當初我説不清中山裝和假山石之間的關係一樣,在經過時間的積澱之後,這種聯繫才會慢慢的顯現,所以我一般做完作品之後都會先消化幾年,這次的作品和“爆炸”那件作品是同時在做。

記者:那和假山石的關係是否更為密切?

展望:是從假山石中長出來的。

記者:另外注意到您這次的作品並沒有採用不銹鋼材質,而是用了大理石或者是漢白玉這樣的材質,並且還增加了底座,這樣做是出於怎樣的考慮?

展望:是大理石的,增加底座是為了有意識強調一下符號性、紀念碑性、永久性,在創作時有人建議我繼續用不銹鋼材質,但在我看來表達這批新作品它並不是最理想的材料,雕塑畢竟是手工做的,還原成不銹鋼會出現問題,不銹鋼的特點是反射,做天然石頭,像假山石反射越亂越好,但手工創作的雕塑雖然也是來自於自然,畢竟是雕塑家的作品,一旦反射亂了,雕塑變得沒有意義,因為這次的作品是人石之間的關係,用不銹鋼就差了一半,所以選擇了最傳統的雕塑材質大理石。還有另外一個考慮是我的作品由石頭變成不銹鋼,不銹鋼生發出來的東西又變回到原石,這種迴圈比較有趣。

記者:感覺這批作品非常的具有古典精神。

展望:當代藝術的觀念已經變得空殼化了,我想從頭開始,從人類最早的感覺找經驗,去創造經驗。

記者:這批新作品的正面形象非常的豐富,但反面確實平整光滑的,有什麼特別的考慮嗎?

展望:我們的現實世界是一個立體的,比如説正、圓、方,但鏡像世界不是這樣的,因為是石頭鏡像,所以這個世界跟石頭一樣都在變形,與埋在地裏的太湖石一樣,後面比較平,露在地面的部分風吹雨打形象豐富,所以背面不重要,重要的是前三面。

記者:這批作品在您創作中佔有怎樣的位置?

展望:這得留給別人評價。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