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人生就像圓規——陳文令的藝術啟示錄

時間:2015-03-16 17:45:37 | 來源:雅昌藝術網

資訊>展評>

在中國當代藝術界,陳文令堪稱一位迅速建立起自己藝術面貌的當代藝術家。憑藉著持續的努力和旺盛的創造力,他的作品一個系列接著一個系列面見藝壇,參加到多種展覽活動之中,引人注目。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因具有他自己藝術發展邏輯內在的牢靠性而獲得鮮明的風格。在當代藝術創造中,觀念的個性和風格的個性二者的統一至少是藝術成熟的基本尺規,在這個尺度上,陳文令構築起了自己的世界。

我出道前不是雕塑科班出身。1987年我進入福建工藝美校(廈門工藝美院前身)國畫專業學習,1991年畢業,那時我看到中國當代藝術已初具規模,一些當代藝術大展也進了國家美術館的殿堂,當下我就決定改變跑道進入當代藝術領域。但是整個90年代,我的作品極難賣錢,大都是一板車一板車倒掉。其實當時我所謂搞藝術僅僅是自我訴求自我超越的一種表達而己。沒有任何展示的機會。我早年學木雕是馬心伯老師啟蒙的,而雕塑基本靠自學,年輕時很叛逆,什麼都不懼,覺得沒有基本功也可以搞創作,基本功是可以在邊創作邊提高,我從沒把基本功當做衡量藝術家藝術前途的核心標準來看。當代藝術哪是比基本功的呀?一個藝術家最核心的競爭力在於思維方式和創作力。就是你對這個世界是怎麼看的?你要貢獻什麼樣與眾不同的審美體系?你有怎樣與眾不同的價值觀?

我從來不敢保證我的作品都會讓人開心的,比如那些思想禁錮的保守派古董,看到我的作品必然會生氣,但他越生氣,我的成就也許就越大。藝術史是由一串別樣的人和作品串起來的。當所有的雕塑家做雕塑都務求準確時,比如做佛像、做高士都很學院派、很準確很解剖很講道理時,我這個“做不準”的不講理,有點歪瓜裂棗的,也許就是一種個人的力量和語言。藝術家都是“順者亡,逆者昌"。

自從1989年黃永砯被逼往巴黎發展後,“廈門達達”基本散夥了。92年鄧小平南巡提出“市場經濟”,廈門經濟特區逐漸成為一個很商業化的城市,大家紛紛涌入市場經濟的大海,想分一杯羹,這時候的“藝術家”在大部分人眼裏就是“貧困、頹廢、貧病和邊緣化”的代名詞,剛從藝術院校畢業出來的青年立志成為“藝術家”,那是很不可思議的事。

當時,理性主義和藝術夢想都是社會價值觀中的“非主流”,整個社會環境中抱有這種想法的藝青都被邊緣化,你想堅持你的藝術理念,就需要很大的決心和勇氣去面對惡劣的人文環境。於是我去了當時還沒那麼出名的鼓浪嶼。當時的我就是一個藝術流浪漢,沒有固定的收入。鼓浪嶼的房租比廈門島更貴,我沒有能力承租一個工作室來搞創作。我的第一個工作室就在鼓浪嶼海邊一個快要倒閉的造船廠邊的一間十平方米的小木房。老闆零租金給我住。

鼓浪嶼是一座到處有榕樹的小島。我住的小屋外就有棵榕樹,不大卻很茂密,我在那棵榕樹下做了幾年的雕塑。有時也去海裏游泳,沿著海邊散步,把自己曬得黝黑黝黑的,故意有別於城裏人的審美。那時候過的日子是與主流社會格格不入的一種清貧而又詩性的生活。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