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解讀第十二屆全國美展7幅金獎獲獎作品

時間:2014-12-18 10:15:02 | 來源:藝術中國

資訊>展評>

許海剛(湖北) 《亮寶節上的人們》 水彩·粉畫  156cm×150cm

許海剛《亮寶節上的人們》——用水彩點亮藏區人民

回憶《亮寶節上的人們》的創作經歷時許海剛説,“為畫這一幅畫,我3年春節沒有回家”。

許海剛常去藏區寫生。有一次,位於甘南的西倉寺正在舉行名為“亮寶節”的民間盛會,人們身著新衣佩戴蜜蠟、寶石串珠。“在傳統的繪畫表現中,藏民大多滄桑,可我眼中的他們如此高貴、華麗。在他們身上,我可以感受到幸福感。他們的淳樸與樂觀打動了我。”許海剛決定讓大家改變以前很多美術作品中所描繪的有些苦澀和臟兮兮的藏族同胞的形象,看到他們乾淨漂亮,甚至有些貴族氣。而且通過對群像中每一個個體生動神態的細微刻畫和由每個個體構成的高原般的雄渾感,象徵一種精神性。

許海剛沒有以獵奇的心理描繪少數民族的生活,也沒有以“他者”的眼光去完成對其他文化的想像。而是深入到藏區普通人民的生活,並以一個普通人的視角去紀錄了這一刻。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院長黃宗賢評價《亮寶節上的人們》時説,《亮寶節上的人們》畫面構成的整體感和人物姿態與光影明暗變化的節奏感,以及以往水性媒介難以達到的厚重感固然是該作品産生強烈視覺感染力的緣由。但是,那群像中每一個個體生動神態盡精入微的刻畫和那高原般雄渾的群像所彰顯出的純樸、樂觀、高貴的精神氣質,才是作品産生動人心魄的力量所在。

張玉惠(福建) 《織情敘意》 漆畫 180cm×190cm

張玉惠《織情敘意》——“惠安女”文化的傳承與拓展

作為土生土長的閩南人,張玉惠對本土文化有份特殊的情感。2013年張玉惠幾次到惠安崇武采風考察當地的漁民生活,“惠安女”鮮明的性格和服飾特點打動了她。

“惠安女”是眾多藝術家熱愛的題材,面對這麼熟悉又有挑戰性的題材如何在漆的本體語言基礎上,在題材的傳承中有新的創作理念注入,是創作惠安女作品的難點。

張玉惠拋棄了惠安服飾本身的艷麗顏色,從整體畫面考慮做了高調子的選擇,色彩樸實,主觀整合了畫面黑白灰的大關係,在單純的色調環境中尋找微妙變化。單漁網的漆粉色彩就有二十多個顏色變化,包括在最亮部分蛋殼色彩的使用,也有細微區分,用綠蛋殼、烏雞蛋殼、紅蛋殼區分了冷暖明暗。在漁網的表現技法上,張玉惠選擇用漆粉來表現漁網的層次,克服了漆畫在微妙色彩上的難把握,豐富了漆畫的色彩,使得在層次空間的表現上更為生動自由。人物臉部塑造採用漆粉代替過去鋁粉,解決了鋁粉的渲染容易臟的問題,並且在人物臉部增加了幾個層次的罩染,使其更加豐富。

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張曉淩在評價《織情敘意》時説,“畫家充分發揮了漆畫平面處理的優勢,儘量減弱物象的明暗、光影關係,強化東方意味線條在人物造型及背景上的運用。多形態線條的縱橫使轉、若隱若現,不僅塑造出惠安女剛毅的性格,也使畫面境界瀟然可誦”。

從題材到人物形象塑造,從畫面結構處理到平面化語言的拓新,從色彩的運用到工藝手法的突破,《織情敘意》都是近年來不可多得的漆畫佳作。

“為西部農民生土窯洞改造設計”四校聯合公益設計項目 環境藝術設計

四校聯合《重構消逝的家園》——設計為西部農村服務

鋻於中國廣大農村在現代化進程中環境遭遇了巨大破壞的現狀,中央美術學院、太原理工大學、西安美術學院和北京服裝學院組成了四校聯合設計組開展《重構消逝的家園》項目,對中國中西部地區的農村生土住宅進行調研,為農民生土窯洞改造進行無償設計活動,以期改善農民的生存生活狀況,維持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重構消逝的家園》項目中,2014年對山西省平遙縣橫坡村進行的土窯洞民居改造設計為其中重點項目之一。橫坡村所面臨的問題非常典型,城鎮化和工業化導致傳統鄉村社會和環境體系的崩潰,村莊建設缺乏有機更新,農民遺棄或者拆掉了大量具有自然層次和歷史文脈的老宅,加上勞動力外流使村落空心化,村內窯洞大多遭到廢棄,加劇了鄉村發展與傳統文化的割裂。

《重構消逝的家園》項目中,橫坡村的窯洞民居改造以“恢復歷史風貌、營造閒適恬淡的傳統田園情調、織補碎片化的農村景觀”為重點,同時引人公共服務項目和適合農民生活的衛浴廚房設施,讓農民新的生活方式與傳統習俗相融,既體現傳統農耕文化內涵又滿足了農民追求現代舒適生活的要求。

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杭間認為,《重構消逝的家園》項目本著關懷和關心的設計理念,從尊重歷史風貌、傳統習俗保護、舊居宜居改造、現代衛生功能引入,以及自然資源再生發展等方面,對生土窯洞改造提出設計解決辦法,並在當地民眾的支援下付諸實施。《重構消逝的家園》項目不但積極回應了西部農村日益增長的對現代方式的需求,同時提出了當代設計新的思想,在設計技術上也有所突破,其對鄉村改造設計的系統性做法,極大拓寬了鄉土設計的傳統理念,對美麗中國的鄉村建設有重要樣本價值。

(整理/賈凡)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