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解讀藝術史上與床有關的名作:孤獨死亡纏繞的藝術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7-09 10:14:38 | 文章來源: 新京報

上周,英國藝術家翠西·艾敏1998年的裝置作品《我的床》在倫敦佳士得拍出了254.65萬英鎊(折合人民幣2703萬元)。這張又臟又亂的雙人床是艾敏的成名作,1999年艾敏入圍特納獎,這件作品在泰特美術館展出,立即引起了關注。艾敏稱這件作品真實呈現了自己當年令人抑鬱的歲月,而她現在回頭來看這件作品時,“那些可怕的記憶又縈繞腦中了。”縱觀美術史,除了愛欲,孤獨、害怕、死亡都與床分不開。

羅伯特·勞申伯格《床》(1955年)

羅伯特·勞申伯格《床》(1955年)

羅伯特·勞申伯格《床》(1955年)

根據現有的歷史記載,第一個將自己的床上用品作為藝術品展出的藝術家是羅伯特·勞申伯格。幾乎任何現成品都可成為這位美國藝術家的藝術創作素材,包括舊傢具、空罐頭、自行車輪、硬紙板等,他稱之為“混合藝術”。這件作品是他第一件混合藝術作品,他把舊枕頭、床單和被子支撐在一個畫框上,用鉛筆在上面涂畫,將顏料涂灑上去,並任由顏色流淌下來。

蒙克《病中的孩子》(1907年)

蒙克《病中的孩子》(1907年)

蒙克《病中的孩子》(1907年)

蒙克出生時,身體虛弱,只能在家裏受洗。5歲時,母親死於肺結核。14歲時,姐姐也死於同一種疾病。蒙克自己也患有慢性支氣管炎。因此,在他後來的畫作中,常有表現疾病、死亡的主題,《病中的孩子》就是如此。蒙克的阿姨凱倫和她的女僕貝茲·尼爾森是畫中的模特。蒙克後來説:“自我出生的那一刻,焦躁、不安和死亡是圍繞我的天使。”

維托雷·卡爾帕喬《聖烏爾蘇拉的夢》(1495年)

維托雷·卡爾帕喬《聖烏爾蘇拉的夢》(1495年)

維托雷·卡爾帕喬《聖烏爾蘇拉的夢》(1495年)

這幅畫來自於聖烏爾蘇拉殉難的故事。聖烏爾蘇拉與11000名貞女跨越歐洲去羅馬朝聖,歸途中經過科隆,被入侵的匈奴人所殺害。這幅畫表現的是天使來到睡著的聖烏爾蘇拉床前告訴她會殉難的預言。

凡·高《臥室》(1888年)

凡·高《臥室》(1888年)

凡·高《臥室》(1888年)

1888年,凡·高來到法國南部小城阿爾勒,想要建立一個與畫家朋友們一起工作居住的工作室。於是,他在當地租了一個兩層小樓,這就是後來有名的“黃房子”。當年10月16日,凡·高寫信給弟弟提奧形容了他畫的臥室這幅畫。由於室內陳設簡單,因此凡·高覺得顏色至關重要。凡·高從日本版畫得到靈感,他沒有畫影子。凡·高先後畫過三幅有關這間臥室的畫。畫中的這張床是一個孤獨者的床,也是一個充滿理想的夢行者的床。這張空空的床好像承載著凡·高受困的靈魂。

奧伯利·比亞茲萊《床上的自畫像》(1894年)

奧伯利·比亞茲萊《床上的自畫像》(1894年)

奧伯利·比亞茲萊《床上的自畫像》(1894年)

英國插畫家奧伯利·比亞茲萊受到日本木刻版畫影響創作了一系列鋼筆畫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為奧斯卡·王爾德的劇本《莎樂美》創作的插畫。比亞茲萊為新藝術運動的發展貢獻巨大。也許是天妒英才,比亞茲萊25歲時因肺結核去世。這幅《床上的自畫像》是他去世前四年創作的。

翠西·艾敏《我的床》(1998年)

翠西·艾敏《我的床》(1998年)

翠西·艾敏《我的床》(1998年)

和勞申伯格用自己的床上用品來繪畫創作不同,翠西·艾敏的這件作品有點類似杜尚那件名為《泉》的小便池。艾敏的這張床顯得“臟亂差”:帶污漬的床單、煙盒、酒瓶、用過的避孕套、內衣等。艾敏稱這張床就是她自己當年抑鬱生活的寫照。

愛德華·馬奈《奧林匹亞》(1863年)

愛德華·馬奈《奧林匹亞》(1863年)

愛德華·馬奈《奧林匹亞》(1863年)

這幅作品于1865年在巴黎沙龍展出,立即引起了震驚,不僅因為畫中女子直視觀眾,更因為畫中的女子是位交際花。馬奈描繪了當時巴黎的狀況:眾多富有的男士擁有情婦,還時常光顧妓院。

這幅作品以提香的《烏爾比諾的維納斯》為依據,但與提香筆下的維納斯不同,馬奈的奧林匹亞無比真實卻不加美化,以至於她看似生硬呆板,笨拙無情,缺乏肉感的曲線美。“奧林匹亞”這個名字後來還成為了有勢力的交際花和情婦的代名詞。

編譯:何建為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