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熊文彬央美講授藏傳佛教及其美術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4-28 13:57:16 | 文章來源: cafa.com.cn

 

4月24日晚六點半,在中央美術學院5號樓A110舉辦了一場名為“藏傳佛教及其美術”的講座。主講人熊文彬是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的研究專家,本科及碩士畢業于中央民族學院,主修藏族語言文學與敦煌文學。博士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主修美術史。

此次講座主要介紹了藏傳佛教以及西藏藝術。吐蕃王朝是古代藏族于7世紀至9世紀在青藏高原建立的王國,由松讚幹布到達磨延續兩百多年,是西藏曆史上創立的第一個政權。佛教于吐蕃王朝時期傳入西藏,松讚幹布初娶尼泊爾公主,攜來不動佛像、彌勒菩薩像、度母像等。後娶唐朝文成公主,又攜來釋迦佛像。為供奉諸聖像,便於人民修福禮拜,尼泊爾公主修建了大昭寺,文成公主修建了小昭寺,松讚幹布又建伽剎等十二寺于拉薩四週各要地,還建立了許多道場。各寺所供的聖像很多,有釋迦、彌勒、觀音、度母、顰戚佛母、光明佛母、妙音天女、馬頭金剛、甘露明王等。佛教在西藏的發展大起大落,最初佛教的傳入遭到了苯教勢力的反對,他們利用一切機會掀起反佛風潮。這種苯、佛兩教的鬥爭時起時伏,延續了數百年。直到8世紀中葉,印度密宗大師蓮花生應藏王赤松德讚之請,來到西藏傳播佛教。他巧妙運用密宗的義理和法術降服了苯教,並封苯教所奉神祇為佛教護法神,將苯教最基本的儀式——火祭接受下來,使之等同於佛教的燒施。這樣就消除了藏地民眾對佛教的陌生感,使佛教在西藏傳播開來。所以,藏傳佛教建立在藏族傳統文化基礎上,並且以藏語為主要語言。

藏傳佛教的主要派別包括寧瑪派、噶當派、薩迦派等等。寧瑪派由蓮花生大師于西元8世紀創立,主寺有多傑扎寺、敏珠林寺等。寧瑪為古舊之意。僧人戴紅帽,以傳承、弘揚吐蕃時期所譯密典為主。寧瑪派重修行,與政治的關聯較遠,以師徒傳承為主。它的本土文化色彩濃厚,重念咒、驅魔,組織、信徒分散,僧人多從事生産,並且可以娶妻生子。噶當派創立於西元11世紀,噶當意為將佛的言教作為僧人修法成佛的教誡,提倡僧人修行應該循序漸進,重視戒律和寺院組織。15世紀後,宗咯巴以噶當派為基礎創建了格魯派,寺廟與信徒先後改宗格魯派。11世紀,貢卻傑布創立了薩迦派,薩迦一詞意為灰白色的土地,名字淵源於主寺薩迦寺坡地上一片灰白色的岩石。薩迦派的重要法門為道果法,重要大師是薩迦五祖。噶舉派是藏傳佛教中分支教派最多,政治、經濟勢力最大的教派,它由塔波拉結創建於11世紀,注重口傳,尤其注重密法修煉。噶瑪噶舉派是噶舉派中勢力最強、影響最大的一支派別,同時又是藏傳佛教中第一個採取活佛轉世制度的宗派,而且該派還先後建立了幾大轉世系統,其中黑帽係和紅帽係最為著名。因而噶瑪噶舉派在藏傳佛教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創始人是達波拉傑的著名弟子都松欽巴。活佛轉世結合了靈魂不滅與菩薩的概念,包含了一套完整的優選方案。前世活佛圓寂後,通過一定程式選擇靈童,經過考察以後再確立人選。格魯派創立於15世紀,教派主張嚴持戒律,禁止娶妻生子。提倡顯密兼修,先顯後密,循序漸進。主要大師有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章嘉、哲布尊尼巴等,是活佛系統最多,與政治關係最密切的一個教派。主寺分為六大寺:甘丹、哲蚌、色拉、扎什倫布、塔爾寺、拉卜楞寺。

關於西藏藝術,熊文彬指出宗教藝術是其最突出的特點。佛教傳入西藏後,西藏藝術與佛教藝術關係密切,現存最早的藝術及其形式主要指前佛教時期的藝術,此時期已經出現成熟的建築、繪畫及其雕塑。西藏藝術的形式多樣,包括岩畫、石構遺跡、建築遺跡等等。其中最負盛名的當屬唐卡,唐卡也叫唐嘎,唐喀,係藏文音譯,指用彩緞裝裱後懸挂供奉的宗教卷軸畫。唐卡的題材內容涉及藏族的歷史、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等諸多領域;傳世唐卡大都是藏傳佛教和苯教作品。唐卡的起源歷史悠久,從西元7世紀有文字記載唐卡至今已經有1300年多的歷史,唐卡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經歷了盛衰、融合、傳承後,從地域上形成了四大主流畫派。即:衛藏地區的勉唐畫派,康巴地區的噶瑪噶孜畫派,安多地區的熱貢畫派和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地區的青直畫派。在西藏宗教畫題材中,最常見的是藏傳佛教的十二故事,包括釋迦牟尼的傳記故事以及本生故事。本生故事指佛在前世轉生為有情眾生以隨類教化眾生的故事,尤以《如意藤》聞名。

熊文彬在從事藏傳佛教的研究過程中,足跡踏遍了西藏各地,對地方的水土氣候、風俗習慣瞭如指掌。邵彥老師在介紹時提到:研究佛教藝術的學者們有一個優秀傳統,即走出書齋進行實地考察,因此材料新鮮生動,也更為真實準確。讀萬卷書,同時行萬里路。不畏路長且阻,不懼風霜雨雪,這樣的學術風範令人肅然起敬。也正是這種紮實的積澱,給予熊先生笑談佛理的底氣。 藝訊網記者:張高珊 編輯:張文志 攝影:全晶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