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北京畫院藏品特展將於廣東美術館展出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3-06 13:11:40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北京畫院藏品特展:丹青京華——20世紀的北京中國畫壇”將於2014年3月18日至5月18日在廣東美術館5、6、8、9號展廳及二樓廊道展出。本次展覽薈萃了齊白石、黃賓虹、李可染、陳師曾、李苦禪、徐悲鴻、蔣兆和、葉淺予、黃胄、吳作人等眾多20世紀中國畫大師的近百件繪畫精品,是廣東美術館開館以來舉辦的最大規模的20世紀中國畫大師作品展。

本次展覽以北京畫院藏品資源為基礎,梳理出北京畫壇在二十世紀中國畫發展衍變過程中的景象與脈絡。通過對當時藝術生態的復原,對藝術家創作環境的追溯與解析,詮釋與重現一個立體的、全息的、活著的京派。對於“京派”概念的厘定,至今雖未形成統一認識,但這並不該減損二十世紀早期北京畫家群體在整個美術史中的地位和價值。

“京派”的發端可以追溯到1920年成立的中國畫學研究會,此後另行成立的湖社,是該組織形式的繼續發展。借助社團形式,京派繪畫聚集、聯絡和培養了一大批畫家,他們以特有的形式吸引和培養後學,形成了承上啟下、傳承有序的幾代畫家群體。1957年北京中國畫院(即如今的北京畫院)的成立,從國家的層面吸納了重要的京派畫家,使得民族優秀藝術的傳承在以西式美術教育為主導的學院體系之外找到一種平衡。

近幾年來,已有為數不多的學者開始對京派繪畫進行資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取得了不少有價值的學術成果,但總體來説,關於京派繪畫的研究還處於零散的狀態,一些學者對京派繪畫的研究還多半出於自己個人的學術興趣和識見。從整體上説京派繪畫研究還沒有得到美術學界的有效關注,其歷史的價值與意義還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和學理上的深入辨析。時至今日,在二十世紀中國美術歷史敘述的整體框架中,京派繪畫仍未得到其應有的評價和認識。

二十世紀京派繪畫的碩彥名宿,諸如金城、陳師曾、陳半丁、胡佩衡、于非闇、徐燕孫……他們對傳統文化中的智慧與價值有著深切的體悟與認同,因此在迎面西方強勢文化的衝擊時,並沒有拋棄時人視為“封建”、“守舊”的傳統藝術,而是選擇了以借古開今、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方式,在傳統藝術精髓和優長基礎上的繼承與創新。可是在當時乃至以後的很長一段時期內,京派被視為極端的保守主義,被貼上陳舊、缺少現實生活氣息的標簽。

今天,當我們以一顆平和的心將京派繪畫置於美術史自身發展的長卷時,就會發現它在傳統基礎上的出新與創造,以及在民族基礎上對西方藝術營養的吸收與融合。更可貴者,它保存了傳統的人文精神與價值延續。其中許多傑出的畫家在中國畫崎嶇的發展過程中起了興亡繼絕、薪火相傳的作用。他們破石填土,為後來者鋪展開中國繪畫藝術發展的獨特路徑與自身生發的可能。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