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藝術史家巫鴻的著作《榮榮的東村:中國實驗藝術的瞬間》由世紀文景出版中文簡體版。
東村位於北京東三環和東四環之間。1990年代,一群掙紮在貧困線上的藝術家和音樂人,包括張洹、左小祖咒、段英梅、馬六明、榮榮等,把這個破敗村莊當做自己的家園,組成了一個前衛藝術的核心群體“東村藝術家”,他們創作出一系列中國實驗藝術經典作品,包括《為魚塘增高水位》、《12平方米》、《原音》等。巫鴻這本書記錄了北京東村的這一切。
巫鴻産生撰寫“東村史”的想法源於上世紀末,那時紐約的前波畫廊和攝影家榮榮合作出版一本有關榮榮“東村攝影”的限量版畫冊,約巫鴻寫一篇導論。因為對榮榮作品的喜歡,以及對東村藝術的強烈興趣,巫鴻馬上答應了。
巫鴻介紹,一開始他像以前寫中國當代美術史的手法那樣,對張洹、馬六明、蒼鑫、榮榮、邢丹文等藝術家進行訪問,了解到不少趣聞逸事,但發現這些與他希望撰寫一段“客觀歷史”的意圖産生了激烈的衝突———因為每個東村藝術家對於中國實驗藝術源頭的一些重大事件常常有著相當不同的記憶和表述,猶如黑澤明的《羅生門》。於是他選擇了從榮榮的視角來展開敘述,于2003年完成此書的英文版。
“我和榮榮相處很長的過程,基本是用她的材料寫,從她的角度看東村的歷史。”巫鴻告訴南都記者,他目前這本書採用了榮榮的視點,主要是因為榮榮不但給東村和它的藝術家居民們留下了大量影像,而且在書信、筆記和回憶錄中對與東村有關的實驗藝術活動進行了相當詳細的記錄。“我在該書的前言寫了,此書不一定完全客觀,因為是用藝術家的眼睛看,如果條件許可,我可以寫‘張洹的東村’、‘馬六明的東村’或‘邢丹文的東村’,他們的經驗和記憶很可能不同。這是一種寫中國當代美術史的方法,通過中國藝術家回憶,蠻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