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徐冰《背後的故事》研討會于中間美術館舉行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12-18 17:51:24 | 文章來源: cafa.com.cn

 

2013年12月14日下午2點,由中間美術館、靜恩德凱、美國康奈爾大學新媒體藝術檔案館聯合主辦的“徐冰《背後的故事》國際學術研討會”于北京中間美術館順利舉行。本次研討會嘉賓為藝術家、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徐冰,美國康奈爾大學楊心一博士擔當主持,另邀請到美國康奈爾大學提摩太•穆雷(Timothy Conway Murray)教授、美國密西根大學丹尼爾• 赫爾維茲(Daniel Herwitz)教授、西班牙穆爾西亞大學米格爾•安赫爾•赫爾南德斯•納瓦羅(Miguel Angel Hernandez Navarro)副教授和台灣東華大學林徐達副教授。四人在現場就徐冰《背後的故事》系列作品發表各自的學術觀點,並圍繞所提觀點與現場觀眾進行了學術探討與交流。

《背後的故事》是徐冰自2004年開始創作的系列作品。徐冰在研討會開始前做了簡短髮言,闡述了他在創作這一系列作品時的初衷與靈感來源,談及自己當年參觀柏林東亞博物館的經歷,由此受到啟發,想要表達關於“光影中國畫”與“不存在(看不見)的風景”,並嘗試運用新材料,通過磨砂玻璃的光影呈現來表達新的視覺感受。主持人楊心一博士宣佈研討會開始後,四位來自國內外的藝術學者各抒己見,圍繞徐冰《背後的故事》系列作品闡述了自己的學術觀點和研究成果。

來自美國康奈爾大學的提摩太•穆雷(Timothy Conway Murray)教授以“在創新的迷霧表面:徐冰的檔案活動,或曰從事美學”為題,主要從徐冰作品所選用的材料方面表達了對《背後的故事》的獨特見解。穆雷教授分析了福柯的檔案活動理論,並得出結論:作品通過“檔案事件”(archive event),將深度問題轉化成了陰影表面的不確定性問題,而這種轉變的意義在於,它將觀眾從被動觀察的視角,轉化成了主動參與的視角;通過積累的增長,資訊組成的不斷標新立異,以及音聲的多樣性層面,促使徐冰從事的美學活動具備了非物質性的力量。

美國密西根大學丹尼爾•赫爾維茲(Daniel Herwitz)教授主要探討了徐冰《背後的故事:7》(2011)這一作品,演講主題為“過去鮮活的自然”。赫爾維茲教授探討了“自然的材料”在藝術作品中的運動,認為它“意味著一系列材料從無序狀態到有序狀態,從自然環境到對自然環境的再現,從原材料到人工環境(再變回到廢棄物)的過程。”他認為徐冰的作品中,展覽自然與自然化世界的博物館作用,同樣適用於中國風景畫藝術史,徐冰成功實現了當代藝術與創作傳統中國風景畫之間的對話。

“開放的傳統:《背後的故事》的時間異質性”是西班牙穆爾西亞大學米格爾•安赫爾•赫爾南德斯•納瓦羅(Miguel Angel Hernandez Navarro)副教授的演講題目。演講分為“多元化的時間”,“向遠處看”與“再造媒體”三個部分。分別闡述了全球化背景下當代藝術的歷史異時性,徐冰作品中體現出中國傳統繪畫“在場與不在場”的藏匿和展現,以及作品“技巧與媒介之間衝突的空間”。

台灣東華大學林徐達副教授則在人類學的研究語境下,以後現代的精神分析學為理論基礎,發表了題為“山寨與倣真:《背後的故事》作為後現代精神分裂症式的諧擬”的講話,敘述了在現代資訊爆炸時代和後現代分裂碎片不確定性的擾動下,藝術作為人類的一項“現代掙脫術”所具有的獨特意義,以文化情感的角度來理解徐冰《背後的故事》所營造的空靈、幽靜、詩意、禪學般的美好山水鏡像,並指出作品給出了富饒的藝術內容。

在中間美術館研討會現場旁的展覽區,陳列了徐冰《背後的故事》系列作品的部分展品,並特別開設了觀眾體驗區,提供了創作所需要的燈箱,磨砂玻璃與乾燥植物等原材料,讓觀眾能夠親自體驗《背後的故事》的創作過程和呈現原理,以學術討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給予到場觀眾更豐富的藝術體驗。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