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徐冰個展《桃花源》于倫敦V&A博物館開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11-04 09:54:34 | 文章來源: cafa.com.cn

 


《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實現》于2013年11月2日在倫敦V&A博物館開幕,展覽為期三個月,這是徐冰最新的一件大作品。在徐冰看來,這不僅是中國古代文人的理想,也是他自己的理想,也是不同國度所有人的理想,所以他那麼堅定地給作品命名:桃花源的理想一定會實現!

V&A博物館是英國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的簡稱,其歷史悠久的建築以及眾多的藏品廣受世人矚目,是世界重要的博物館。V&A美術館建於1857年,紅磚結構建築物中心一個方正的歐洲式花園,花園中間有一汪淺淺的湖水。在倫敦這個最早的工業化城市,這一池碧水的花園成為了徐冰的“桃花源”。根據這樣特定的場地來實施作品的方案對徐冰來説是挑戰,也是機會,因為特定條件帶來的挑戰和難度往往會把思維逼得更遠,把作品挖掘得更深。

《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實現》是徐冰近年來創作的規模最大的作品之一。作品主體採用總重量超過60噸的中國山石,將環繞中庭花園創造出長達100米的裝置,與花園中的湖水相印成趣。作品採用中國山石和陶瓷為主要創作媒材,這些山石分為9組,分別來自中國5個不同的地區,帶有當地的人文地理特色,其特色可以對位(或反映)中國古代山水畫的典型風格,揭示出中國山水畫內在美感的來源。在這裡,自然山石、植物成了徐冰手中的筆,他帶著觀眾“如同在觀賞一幅長長的卷軸畫,人在山水中游走。”對於徐冰而言,中國畫是遊目騁懷,核心在於“遊”,為實現這一效果,徐冰在創作中將自然山石削薄壓平,使它們更接近繪畫而非雕塑,又兼具舞臺布景的劇場化效果,有意營造介於二維繪畫與現實之間的“二維半”效果。徐冰用他的智慧,帶領觀眾從現實與虛擬之間産生另一種維度的視角,一起來探討具有中國文化內核的表達方式和藝術語言,並在其中寄寓自己內心深處的理想。

除了山石之外,自然的植物、陶房等景觀都充滿理想主義色彩。幾百件特別燒制的陶房、用具等在山石間組成各式生活村落,陶房內通過特製的LCD 螢幕播放的動畫表現出房內人們的活動,其中個別還可以與觀眾互動。陶制的生靈(也包括人類),在大自然中無拘無束的生活。由霧化器製造出的雲霧、瀑布等産生出如同山水畫般的意境。徐冰對工作嚴謹的態度是出了名的,他力求每處細節都準確到位,他像一個古代文人一樣,勾皴點染,筆筆送到。作品中陶房的造型是被“菱形化”了的,有機地溶于“二維半”的概念中,陶房的風格與顏色也不是任意的,而是與石頭構建出的山水意境搭配,例如産自江南地區的太湖石搭配的是蘇州園林式的房子;同樣,植物和陶瓷動物也是如此,在産生視覺上和諧的美感之外,也傳達出文人意趣。動畫的人物是借鑒網路和手機中符號抽象化的人,以詼諧的方式來表達他的生活和情感,引起觀眾對理想美好生活的共鳴。

空間及時間上錯位産生“非現實”感,令人恍若置身其中、可居可遊,儼然一個微縮的大同世界。霧、燈光和似有若無的蟲鳴鳥叫等音效,使這件作品增添了夢幻的感覺,真實和夢幻在不斷切換,何為真何為假?“桃花源”,一個如此美麗、得而復失的中國夢,它是否真實存在?還是根本未曾存在過?人類一直在追求這個夢想,但似乎離實現卻愈來愈遠。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的名篇,描繪了中國文人的理想國,那裏人們生活幸福,沒有疾病和災難,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中國文人回歸自然與簡單生活的理想雖然與西方的烏托邦有所不同,但都映射出人們對現代文明的反思,在這件作品中。展覽的另一半名稱“一定要實現”,是徐冰對《國際歌》裏“英特納雄奈爾就一定要實現”後半句的引用。徐冰認為在今天的社會語境中,“一定要實現”的堅定感具有隱喻性和反諷性,因為人類一直在追求更好的理想環境,但實際上卻似乎離理想的生活環境越來越遠了,離“一定要實現”也越來越遠。《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實現》借用和轉化“桃花源”意象,使今天的觀眾得以在藝術作品的真實和錯覺之間,立體和平面之間,投射他們的情感和思考,獲得一種對心中嚮往的慰藉。

徐冰説,“在今天的世界,人類不管在何處,好像都很難找到一個理想的生活之地,每個人幾乎都對自己的生活環境不滿意。今天的人特別嚮往有一個自然的、沒有任何政治誘導的、平等的、和諧的生活。”在《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實現》中,我們可以看到徐冰用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創造了一個眾人的理想世界,你可以説這是桃花源,也可以説這是極樂世界、也可以説這是巴別塔。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