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南藝美術館展出“復調” 追問第21種狀態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6-14 10:52:44 | 文章來源: hiart.cn

 

“復調•二十一種狀態——中國藝術生態調查 江浙滬站”展覽暨紀錄片首映6月13日下午在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開幕。這也是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自去年12月成立以來首次獨立策展的展覽項目,由美術館學術部林書傳擔任策展人。展覽選擇了江浙滬三地的20位藝術家,策展人認為,他們尚未進入市場體系。也沒有進入學術評價體系,是存在於體制外的體制外,呈現個人不同的生活、創作狀態,同時追問關於未來的第二十一種狀態。

美術館將紀錄片的首映安排在了展覽前。在首映前的簡短的新聞發佈會上,李小山館長坐在了臺子的一側,將中間的位子留給了年輕的策展人及紀錄片團隊。他在簡短的發言中表示,這次“復調”展覽,實際上希望探討一個問題,即“如果沒有以‘成功學’標準那樣的成功,你還做不做藝術?”年輕的策展人林書傳透露,這次“復調”以地域劃定範疇,設定調查江浙滬區域內的藝術家生態,前後歷時近七個月。他的原意是希望呈現藝術家生活極其艱難與堅持創作的矛盾面,但調查的初期,他便放棄了這一想法。他覺得已經沒有絕對清苦的藝術家,很多人都已經放棄了。於是他以“真實”作為選擇藝術家的原則,他表示,希望看到藝術家的真誠表達,而當然這種真實不是“絕對真實”。紀錄片團隊肖幹操及倪柯耘則表示,在與策展團隊近兩個月的走訪與拍攝中,在江浙滬地區行駛了近萬公里,拍攝了近200小時的視頻資料,整理了近40萬字的藝術家對話文本。策展人及紀錄片團隊都表示,作為年輕人,非常珍惜與感謝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及李小山館長提供的信任與機會。而策展人林書傳在發佈會最後宣讀了所有參與展覽及紀錄片工作的工作人員及志願者名單,並以鞠躬致謝,也讓現場感受到年輕策展人的謙遜與投入。

紀錄片歷時近50分鐘,其中以畫外音與藝術家個人對話方式展開,談生存、談錢、談宗教與死亡、談體制、談幸福在哪、談未來,最終藝術家在行走中總結各自的狀態。藝術家中有的辭掉工作;有的人在經濟拮據時暴瘦五十斤;有的人留學歸來,依靠父母的支援,最近剛剛接受藝術機構的工作,希望兼能創作。放映結束後,策展人在回答媒體提問時表示,他希望紀錄片可以給學生們看,告訴他們選擇藝術後的生活可能的樣子,堅持與放棄都是可能的選擇,不偏執于絕對堅持,重要的是適合自己。

展覽在南藝美術館三層展出。在策展人看來,在“復調”這個展覽中,不去品評作品的高下,重要的是藝術家的生活及創作狀態,更加準確的説,所有的20位藝術家的作品更像是一件作品,去體現“第二十一種狀態”——未來的不同選擇,不論是參展藝術家還是觀眾的判斷。策展人同時承認,尋找所謂“體制”外的藝術家的生活狀態與給予藝術家體制內的展出機會之中的矛盾與複雜性。

據悉,以“復調”為主題的生態調查還將繼續,將陸續進行西南、東南、港澳臺、東北、華北等區域性質的調查,同時會延續紀錄片與展覽雙線並行的方式,整個調查計劃五年完成,這也可以看到南藝美術館團隊的決心與野心。而在探討區域生態這樣的大型命題時,如何更加獨立地選擇有效及有説服力的藝術家樣本,對年輕的策展團隊來説,將會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尤其是當“復調”項目離開他們相對比較熟悉的江浙滬站之後。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