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湖北美術館:從展覽館向博物館轉型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4-16 09:12:42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陳列展吸引“不懂美術的人”

對於國內的多數美術館來説,展覽一個接著一個、不斷地開展閉展,似乎是一個常態。然而,對於起步較晚的中國美術館事業來説,擺脫這一窘境的重要手段,就是逐步推出藏品的固定陳列。這不僅是美術館事業發展的重要基石,也是各美術館辦館特色與學術水準的體現。“20世紀湖北美術文獻展”的推出,既有湖北美術館對社會、歷史擔當的責任意識,也體現出推進區域美術發展的文化自覺。

這幾年,湖北美術館以湖北近百年的美術現象及作品作為研究和呈現的切入點,陸續推出了“回顧與展望”系列展覽,分別對湖北的國畫、油畫、版畫、雕塑、水彩等領域進行了梳理,並有計劃地開展了收藏工作。“作為公共藝術展示與研究的平臺,湖北美術館有責任去推進湖北藝術的發展,並使之産生影響。”傅中望説。

作為湖北美術館掌門人,傅中望上任後把很大一部分精力都用在學術梳理和展覽陳列上。在他看來,固定陳列展會給湖北人民帶來很多美術教育、美術研究、美術創作以及文化傳承的直觀感受,哪怕是不懂美術的人去看也很容易接受。因此,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是,他自任職以來每天都要看美術館的留言簿,他還喜歡在美術館看來往的觀眾,觀察他們在畫作前的言行表現。

“湖北美術館建館5年來已逐漸走出了一個自己的模式,特別是對地方美術的研究以及文獻資料的整理方面,讓我特別受啟發。我覺得一個美術館不是只做臨時性的展覽,還要對地方美術和每個城市的文化關係、歷史關係做些梳理,讓市民在這裡感到一种家園的親近感,對自己生活的城市有更深、更全面的認識。” 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館長陳湘波説。

服務要以公眾為中心

70多歲的龔乃興在畫作前駐足良久。跨越百年的湖北美術史,以及現場的那些文獻、實物及作品在這位白髮蒼蒼的老人眼中有股“懷舊”的味道。“1958年以來的作品最吸引我,令我仿佛又看到了當年的場景。那時,我正年輕。”他説。

而對於從湖北走出去的著名理論家皮道堅來説,意義又不一樣:“尤其是民國時期的文獻收集很廣泛、很細緻、很深入,很多材料改變了我的一些看法。”對此,評論家孫振華這樣總結:“這個展覽選擇了好的學術角度,站在國家民族的立場來敘述湖北百年美術發展狀況,因為湖北美術的百年發展見證了國家民族至關重要的發展歷程。無論是對於美術館還是學者,都為他們的美術史撰寫與整理提供了非常好的模式和框架,並對一個地區的美術史梳理具有啟示意義。”

但是作為一個美術文獻展,如何既保證文獻的嚴謹性,又具有美術的品質,達到感性與理性的高度統一,內容與形式的豐富飽滿?作為一個長期固定陳列,如何充分運用展示手段,營造參觀氣氛、提升展示效果?

策展人員在展陳設計上下了一番功夫,從先期召開專家論證會,到後來從細處著眼,照顧到不同觀眾的需要。比如展線的設計遵循大多數觀眾的觀展習慣;內容的呈現力爭有節奏、有起伏,保證觀展心理的舒暢。此外,為吸引年輕觀眾參與互動,還利用科技手段,在展廳內設置不同形式和規格的多臺電子觸屏機。

“作為公共文化場所,美術館要對提高公眾審美品位起到重要作用,就要對老百姓形成持久的感召力,就必須要有長期的固定陳列。”批評家黃河清説。

以公眾為中心的服務意識是美術館推出固定陳列的前提。目前,“20世紀湖北美術文獻展”被列入為國家近現代美術研究中心重點課題,這意味著該項目的研究將走向更為廣闊的空間,其意義,也將由對地域美術的梳理研究,延伸成為構建當代文化藝術的重要一部分。

   上一頁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