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湖北美術館:從展覽館向博物館轉型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4-16 09:12:42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哇!這裡還有武昌藝術專科學校民國26年的教師聘書及學生成績單!”常常有觀眾在湖北美術館三樓展廳發出這樣的驚嘆。該館推出的“百年縱橫——20世紀湖北美術文獻展”固定陳列,在開展幾個月來吸引了很多不同年齡與知識背景的觀眾前往參觀。

全國美術館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在參觀完展覽後給予了高度評價:“它很好地梳理了20世紀以來湖北美術的發展歷程,形成了20世紀前半葉、新中國成立和改革開放三個歷史時期的有機架構。”令他印象極深的是,“他們徵集整理了大量文獻史料,用文獻説話、用事實説話,這樣就使得原來不很清晰的湖北美術的百年發展史變得清晰起來,具有極強的可讀性和觀賞性。”

對於一個建館5年、尚屬年輕的美術館來説,匯集社會專家資源推出固定陳列展,不僅需要決心和勇氣,更反映了其在專業化建設上的導向和思路——由美術展覽館向美術博物館轉型,湖北美術館邁出了重要一步。

梳理“20世紀湖北美術文獻”

湖北美術在近百年來的發展中,有著豐厚的成果,但由於諸多的歷史原因,一直未能得到全面系統的梳理和展示。其中對20世紀湖北美術史的整體梳理與研究,也幾乎處於空白狀態。雖在不同時期舉辦過各種展覽與活動,也出現過一些針對個案與現象的研究,但這些工作對於呈現湖北美術的整體面貌與發展歷程來説並不完整。

目前呈現在公眾面前的“百年縱橫——20世紀湖北美術文獻展”,由“民國時期美術”(1911-1949)、“新中國時期美術”(1949-1978)和“新時期美術”(1979-2000)三部分構成,它從構成重大美術史意義的思潮、現象、事件、人物等出發,一方面從代表性藝術家和代表性作品入手,另一方面,多方收集文獻史料及研究著述,並將相關的歷史文獻、手稿、印刷品、美術出版物等資料與美術創作成果同臺呈現,體現了立體的展陳效果。

然而,在一直參與該項目的湖北美術館學術部胡鶯看來,這也是一段頗為艱辛的歷程。據她介紹,展覽籌備4年來,湖北美術館先後召開了數次專家會議,對展覽結構、大綱內容及展陳方式等多次論證,徵求意見。不僅專設展覽文獻編輯組,利用社會專家資源深入研究、梳理脈絡,而且盡一切努力對重要作品與文獻進行搶救性收藏。

僅文獻編輯部分就用了近3年的時間,不僅在湖北省及武漢市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以及高校圖書館查閱文獻史料,還結合採訪老一輩藝術家和相關專家等方式,收集第一手資料。以民國時期(1949年以前)為例,從圖書及期刊原刊中就翻拍了近千張圖片;從233卷的期刊與報紙縮微膠捲中,掃描了1300多張膠片;並整理成文字100多萬字。約6萬字的《20世紀湖北美術大事記》,成為徵集展品與撰寫展覽大綱的重要基礎與依據。通過購藏、接受捐贈等方式,徵集到與展覽相關的原刊400余本,年畫、書樣與畫片50多張,連環畫刊100多本,畫集與著述300余本,民國時期實物20多件。除文獻史料外,以購藏、借展、複製等方式確定近百件參展作品。6萬字大事記,500張文獻圖片,100余件不同時期的代表作……這些數字成為該展覽的重要注解。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王璜生看完展覽後激動地説:“我國的美術館中,這一類展覽非常少,尤其是民國時期的美術資料非常珍貴。這段歷史已經離我們很遠了,有很多東西特別模糊了,我們應該怎樣去重視、梳理出清晰的脈絡,我在這個展覽中看到了這種努力,我相信它會對中國美術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