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湖北美術館開放五週年 立足本土化發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2-12 13:31:47 | 文章來源: 99藝術網

將湖北美術館向公眾開放五週年的媒體見面會提前到12月10日召開無疑有著特殊的意義,它是即將在15日開始的“2012全國美術館年會”的一個預熱和前奏。而這場兩個多小時的見面會也有著不同以往的形式,館長傅中望、副館長李和清和冀少峰一起面向18家媒體,回答關於湖北美術館的所有問題,這些討論不但是美術館五年來成長的縮影,更是在“全民美術館時代”來臨之前國內美術館建設面貌的一頁華章。

湖北美術館原名湖北省藝術館,是由政府投資建設、直屬湖北文化廳主管的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美術館于2007年10月9日竣工試運營,同年11月6日正式開館,2009年11月30日率先免費開放,2012年7月16日獲准更名。美術館向公眾開放至今,已累計舉辦各類展覽120余次,公共教育及學術活動60余場,展出作品約1.35萬餘件,接待觀眾100多萬人次。媒體會上館長傅中望對99藝術網説湖北美術館向公眾開放的五年是從無到有的五年,而美術館既然用的是納稅人的錢,就應該好好為他們提供精神食糧。當現場當記者問道為什麼美術館的的參觀人數始終超不過只有一街之隔的湖北博物館時,副館長冀少峰回答説觀眾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並且當代藝術的觀眾始終不會比那些“鑒寶”粉絲們多,這是一種必然。傅中望館長也針對這一問題回答,他坦承自己非常關注觀眾的體驗,並戲稱自己曾混入觀眾的隊伍,就是很想聽到真實的評價,每當聽到一點點的肯定,他都會異常興奮,觀眾多了他很高興少了他也會很焦慮,最後對這一問題他還舉了個自己觀察得知的例子,他説在週末也會看到某個家庭一整天都耗在美術館裏,看展覽、看電影、看書、吃飯,每當看到這樣的場景他都會很欣慰,這是美術館提供的特殊“精神食糧”。

而至於我們是不是已經到了“美術館時代”,副館長冀少峰有自己的體會,他認為我們更需要的是“藝術家時代”而不是“美術館時代”。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迎接12月15日即將在美術館舉行的“2012全國美術館年會”湖北美術館耗費4年的時間打造了一個極具學術文獻價值的展覽——“百年縱橫:20世紀湖北美術文獻展”,這個展覽以梳理史料為主,旨在全面反映20世紀湖北美術發展的主要脈絡及創作成果,從不同的專題和角度,並將其放到了中國近現代變革及當代藝術發展的背景中進行了全方位的梳理、比較、研究。毋庸置疑,這樣的梳理與呈現在全國美術館中也屬顯見,湖北作為近現代歷史的重要見證人及當代藝術的重要發起地在此次展覽上得到了真實的歷史體現,工作人員也介紹説,這些史料彌足珍貴,是湖北美術館的獨家呈現。

在品牌建設問題上,傅中望館長也有著自己的體會,他解釋説這種“品牌建設”沒有任何商業的企圖,是想在全國鱗次櫛比的美術館中做出自己的特色,實現差異化,當問到未來目標時,傅中望始終務實的説,先立足本土,再發展至全國,最後走向國際。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