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影像記錄

即將出版的第一本北大考古口述史的序言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4-23 15:00:14 | 文章來源: 北大考古文博學院

作者:考古文博學院院長趙輝

90年前,北京大學成立了中國第一個考古學研究機構——北京大學國學門考古學研究室。60 年前,北京大學在全國高校中設置了第一個考古教學機構——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90 年學術研究,60 年教書育人,走過的道路遠非一帆風順,而是跌宕起伏,曲折蜿蜒。幾代學人艱苦卓絕、奮鬥不息,將北大考古發展壯大成為學科領域覆蓋比較完整、教研隊伍力量雄厚、在一些重要領域保持前沿水準的考古文博學院。與此同時,北大為中國考古學發展也做出了巨大貢獻,以致有海外學者這樣評價:中國考古學在北大!

如果將瑞典學者安特生1921 年在河南澠池仰韶村的發掘作為中國考古學的開端的話,北大考古的歷史幾乎和中國考古學的歷史一樣長,在一定意義上可以看作是中國考古學歷程的縮影。北大考古開創之始,就以建設中國考古學體系為使命。今天,它仍然是北大人為之奮鬥的目標。所以,我們回顧這段歷史,並非要陶醉於已經獲得的成就與光環,而是要溫故知新,汲取歷史中的經驗教訓,以求北大考古乃至中國考古學更為燦爛的明天。於是,回顧和總結北大學科發展的歷史,就成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一項必須的工作。

北大考古的歷史是北大所有師生共同書寫的,是所有關心支援北大考古的各界人士共同書寫的。這段歷史的每位參與者都為之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同時把自己人生的喜怒哀樂與之緊緊聯繫起來。這是一部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歷史,也是有著各種各樣評價的歷史,但絕不是一部生硬呆板、晦澀枯燥的官修史。

因此,在2011 年我們制定了一份北大考古口述史編寫計劃,對北大歷年的考古師生進行大規模、不設題目、不限時間的訪談,請他們把自己記憶中的北大考古描述出來,把他們人生與北大考古千絲萬縷的關係梳理出來,把他們對北大考古的評價與期望貢獻出來。我們想,這將是研究北大考古曆史的最為生動和直接的寶貴資料。

最初我們計劃的採訪對象有一百多位,有早年在北大學習工作過,已是耄耋之年的老先生,有當今活躍在學術前沿的著名專家學者,還有畢業雖晚,卻業績卓著的青年才俊。採訪從2011 年暑期開始,雖然我們預期這個計劃能夠得到順利實施,但它受到關注和歡迎的程度之高,卻使我們大感意外。尤其是那些老先生們,格外重視這次採訪活動,大多早早做了準備。採訪過程中,將自己走進北大以來的考古人生娓娓道來,毫無保留,説到高興之處,眉飛色舞;動情之處,熱淚滿襟;激昂之處,擊掌拍案。話題所至,一瀉千里而不能收束,常常一次訪談時間不夠,再三追加,有的先生竟忘卻勞累,先後約談數次,仍似未盡興。一些突然因故不能接受訪談的先生,就筆錄下所欲暢言的內容,寄給了學院。拜讀這些飽含感情的信件,誰能不受感動?在與他們共喜共悲之中,會讓人突然領悟到,這才是北大考古真正的歷史!

正因為如此,原有的計劃數次擴大、時間不斷延長。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採訪者們奔波于全國各地,觸角所及,直到海外,累計採訪了二百多位師生校友和友人,錄音整理出的文字資料達2000 余萬字。儘管如此,這項工作仍未完成,今後還將持續下去。

值此“北大考古90年、考古專業60年”院慶之際,我們首先採納了49級至52級17位先生的訪談筆錄,分別請他們審閱定稿後,匯成《記憶——北大考古口述史》的第一集編輯出版。其餘稿件的編輯出版,也在計劃之中。

在此,謹向為北大考古做出貢獻的全體校友致以最崇高敬意!向為這次“口述史”計劃付出辛勤勞動的所有工作人員表示衷心感謝!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