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業內透露文物鑒定界內幕:部分專家賣證書斂財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0-25 15:07:22 | 文章來源: 經濟參考報

  瀋陽市收藏家協會資深收藏家張允民先生從事收藏30多年,對古瓷器一類的古器物鑒定,有著非常深刻的經驗體會,他告訴記者:“電視上的鑒寶節目中,經常看到專家將真東西錯誤鑒定為贗品,而把新東西錯誤定為真品,由於專家不懂裝懂、不負責任地亂鑒定,將鑒定標準搞亂了,讓許多收藏者一頭霧水,更重要的是,這樣一些專家還擔任國有博物館文物徵集鑒定任務,國家每年花鉅資收購上來的文物,能否確保是真品,經得起歷史檢驗,確實讓人擔心!”

  而知名書畫鑒賞收藏家劉文傑則直言不諱地説:“近些年國有文博機構從拍賣市場高價買來的文物,有的就存在重大問題,比如,2003年某國有文博機構花2000多萬元購藏一件古代書法作品,有人認為是後人的雙鉤倣品,當時就引起很大社會爭議,當年2000多萬元可以買到很多國寶級文物,真是對人民財産的極大浪費!”

  民間銀幣收藏家周業勇在收藏研究近代機制錢幣時發現,一家博物館竟將開門假的贗品當作真品擺在展櫃裏,他多次向有關部門舉報,最終將贗品撤換下來,該博物館負責人也被免職。

  業內呼籲建立鑒定追責制度

  上海博物館副館長、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陳克倫告訴記者,由於政府部門對文物鑒定監管存在空白,導致鑒定證書隨處見,一些人只要上過電視,經過媒體宣揚,或是戴上文博機構的光環,就成了“鑒定專家”,可以隨意開展文物鑒定活動,這麼幹肯定要出大問題!他認為,亂鑒定是因為不承擔法律責任,要治理鑒定亂象,一定要建立鑒定追責制度,誰鑒定誰就要承擔法律責任,這樣一些就可讓一些人不敢亂講話了。

  《經濟參考報》記者調查了解到,近年全國許多地方出現了民間鑒定機構,相關媒體和機構也組織專家,在各地舉辦一輪又一輪的鑒寶活動,政府對這些活動監管基本處於真空狀態。一些鑒定機構從工商部門取得了營業執照,但文物部門並未獲授權管理審核。有的鑒定機構雖然取得了工商營業執照,但工商部門對文物鑒定人員和機構的鑒定水準、資質,根本沒有識別能力,也負不起責任。

  當前,尤其要對文博機構人員從事鑒定建立更嚴格的規範制度。故宮博物院退休專家楊靜榮曾經多次上電視參加鑒定活動,並受聘于多家鑒定機構開展鑒定,他對鑒定客戶説:我就是靠鑒定掙錢!故宮博物院雖然就文物鑒定發表了‘免責聲明’,但並未禁止專家以個人身份出來搞鑒定,如果未獲單位的書面授權,鑒定行為屬個人行為,後果由本人承擔,故宮博物院對此不承擔責任,實際上就是對鑒定行為還是管不了。

  劉文傑認為,必須重建和完善鑒定專家體系,規範鑒定標準,文博機構是收藏機構,不是鑒定機構,有了文博職稱,不一定就達到鑒定專家條件,文博系統一些知名鑒定專家出的問題也很多,要重視實踐能力的考核。

  民間收藏家張允民、央視鑒寶欄目專家組成員丘小君等業內人士建議,國家應對鑒定從業人員建立實物鑒定考試製度,將真假物品混在一起建立題庫,對鑒定從業人員進行實物鑒定考試,在確保公正前提下,不拘一格選拔人才,自然就會淘汰那些偽專家,讓真的人才脫穎而出。(石慶偉)

 

   上一頁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