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廣義對話希克:藝術家收藏家都是孤立無援的

時間:2012-10-17 16:48:21 | 來源:新京報

資訊>展評>

藝術與大眾

有錢的收藏家用耳朵去收藏

王廣義:我曾説過:“極端地説,藝術和公眾無關”。這裡有兩層含義:藝術家創作作品,出版、展出後,毫無疑問,他和所有人構成了一個複雜的關係,當然和大眾有關。

但對藝術家而言,在創作、思考問題、進行很複雜的精神活動時,他是完全自我的。他不應過多考慮到公眾怎麼看。只有這樣藝術家才能創作出具有意義、具有精神價值的藝術品。可以從歷史上看,重要的藝術家、偉大的藝術家都是如此。

希克:我非常同意你。好的藝術家會研究自己的話題,二流、三流的藝術家就會跟隨大眾的話題。

王廣義:從這種本質上講,每個人自己的精神世界都是孤立無援的,尤其藝術家更是如此。他只有在這樣一種特定的精神狀態下,才能創作出有意義的、或者説是重要的作品。

希克:好的收藏家也是孤立無援的,因為人們不必跟隨他,但大多數收藏家會跟隨我們。有錢的收藏家不會孤立無援,他們會跟隨他們的耳朵去收藏。

王廣義:人在最高層面上來講都是孤立無援的。

為何捐給香港?

希克:現在有很多美術館在建,北京、香港、上海……那麼多大的美術館在建,我必須現在把這些作品捐出去。因為等到它們都建成後,也許它們會尋找到別的收藏方向。香港剛好有這麼個美術館,他們要建一個當代藝術的美術館,但還沒有想好是要做亞洲藝術、歐洲藝術或是美國藝術。

王廣義:我覺得你捐這些藏品是個很恰當的時間,現在很多人也開始關注中國當代藝術的歷史。把它們捐給香港也特別好,因為香港作為中國一個比較開放的地帶,是非常合適的。

王廣義

藝術家。1957年生於哈爾濱,1980年考入中國美術學院(原浙江美術學院)油畫係。大學早期主要研究古典藝術,晚期對現代藝術發生興趣。畢業後與舒群、任戩、劉彥等組織和創立“北方藝術群體”,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對兩種文化的衝突和解構主義美學思想有興趣,創作《大批判》系列。1993年參加第45屆威尼斯雙年展。代表作《凝固的北方極地》系列、《後古典》系列、《冷戰美學》等。

烏利·希克(Uli Sigg)

收藏家。1946年出生,曾任瑞士駐華大使。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收藏大批油畫、裝置、影像和雕塑等作品,包括了眾多知名中國當代藝術家,如王廣義、方力鈞、張曉剛、黃永砯、劉煒、徐冰、楊少斌、曾梵志、張培力等。他創立了“中國當代藝術大獎”,支援中國年輕藝術家走向國際。今年6月中旬,他宣佈將所藏1400多件中國當代藝術品捐贈給香港M+視覺藝術博物館,這批藏品保守估計價值約13億港元。

我們剛見面的時候,好像説了幾句法語彼此問候,太特別了。他非常直接坦誠,也許有人不喜歡,但我也是很直接的人。我想我們很好相處也因為這個吧。——希克

他的形象很有意思,有一種挺執著的感覺。如果他完全像一個官員,我倒沒興趣了。他挺隨意的,我想他應該非常知道怎麼和一個藝術家打交道。他和藝術家的交往方式,在我看來是舒服的,就是一種朋友的方式。——王廣義

采寫/新京報記者 何建為

攝影/新京報記者 孫純霞

 

1  2  3  4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