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純粹與自足,雕塑擁有自己的生命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8-15 16:15:14 | 文章來源: 東方早報


《拱門》




《斜倚的人形》




《刀鋒兩件組雕》



今年夏天,倫敦舉辦三場重要展覽聚焦英國雕塑家亨利·摩爾(Henry Moore,1898-1986)的作品。首先是帝國大街(Britannia Street)的高古軒畫廊名為“亨利·摩爾:晚期巨作”(5月31日-8月18日)的展覽,畫廊從亨利·摩爾基金會借得大量鑄銅雕塑,其中有很多作品非常龐大,此前從未被擺放到室內畫廊展出。

開放空間的藝術

亨利·摩爾相信雕塑是“開放空間的藝術”,流動的空氣、燦爛的日光,都是其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對我來説,配合它最理想的場景是自然。”他同樣説過,“即使有機會把作品放置在我最欣賞的建築裏,我還是更傾向於放在自然中。”不過,他並不回避和建築師的合作,比如華裔美國建築師貝聿銘就喜歡使用亨利·摩爾的作品裝飾其建築的門廳,這種手法在華盛頓、達拉斯等地被一再使用。不過摩爾本人很少會主動“進入屋內”,他晚年和妻子生活在簡樸的英國鄉下農莊裏,為了便於創作,他的莊園不斷擴大,最後成為一座雕塑公園,而今,摩爾故居佩裏·格林(Perry Green)已經成了亨利·摩爾基金會的所在地。摩爾的作品以綠草、樹木及天空作為背景,約克夏雕塑公園是又一例合適的場景。在藝術家去世以後,他的雕塑展通常都是延續這樣的思路,植物園是慣常使用的舞臺。

在自然中進行展示,固然能強調摩爾作品的浪漫化的一面,人們很自然會將其和樹木、山坡、石頭等景觀進行類比,卻可能會忽視雕塑工業化的製造過程、堅硬的原材料,以及藝術家在數十年創作生涯中發展出來的充滿表現力的簡潔和抽象的形式。通常,摩爾雕塑的原型是根據藝術家在佩裏·格林居住時,在生活環境周圍撿到的特別的石頭、動物骨骼所發展出來的手掌大小的模型,高古軒的展廳裏有一整個架子上擺放著這類小物件。

當藝術家超越了對人體形象的描繪,摩爾發現了新的自由,在展覽中這一趨向顯而易見。他發展出接觸、扭曲、連接、分離、提升、融合等各種方式。當觀眾移步或穿越他的後期銅雕,在高古軒畫廊這個相對密閉的空間,它們顯得更為動態十足,帶著激進甚而色情的調子——這種感受也許在開放空間中很難獲得。

鋻於不列顛街的高古軒畫廊是專為展示理查德·塞拉這樣的當代雕塑家的大型作品所準備的,儘管畫廊在搬入摩爾雕塑時拆了一整面墻,但其展示空間並不跼踀,重量、尺寸顯得恰到好處。摩爾對於雕塑的尺寸有特殊的敏感,他曾經寫道:“如果材料和運輸等實際條件允許,我寧願更多地製作大型雕塑作品。目前常規尺寸不足以將一種觀念與日常生活隔離開來。無論是很大的還是很小的雕塑,都會産生一種由尺寸而引起的附加情感。”他喜歡在自然中創作,因為“在露天裏製作出來的雕塑作品要比在倫敦畫室裏所做的自然得多,不過需要更大的尺寸”。

亨利·摩爾基金會的主席理查德·卡沃克萊西(Richard Calvocoressi)認為高古軒畫廊也許是倫敦最值得為自然光線引以為傲的展覽空間,“無論是從天頂還是從周邊,至少能部分滿足亨利·摩爾對‘日光’的執著要求。”

 

1   2   3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